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9页 |
1 海运承运人识别的概述 | 第9-15页 |
·海运承运人识别问题的起因 | 第9-10页 |
·承运人识别对象的细化 | 第9页 |
·班轮运输的出现加大了识别的难度 | 第9页 |
·集装箱运输方式催生了无船承运人的发展 | 第9-10页 |
·海运承运人识别的意义 | 第10-11页 |
·确定索赔的对象,保障货方的利益 | 第10页 |
·预防超过规定的诉讼时效,节约经济成本 | 第10-11页 |
·保护提单的流动性和安全性,促进海上货物运输的发展 | 第11页 |
·影响海运承运人识别的因素 | 第11-15页 |
·参与海运主体的多样性 | 第11页 |
·提单制作签发的混乱 | 第11-12页 |
·通过提单识别承运人的规则缺乏 | 第12-14页 |
·承运人定义的不统一 | 第14-15页 |
2 承运人识别的国际规则与国外规定的考察及借鉴 | 第15-28页 |
·三大传统国际规则关于承运人识别的规定及其局限 | 第15-17页 |
·《海牙规则》和《维斯比规则》的规定相当模糊 | 第15-16页 |
·《汉堡规则》识别实际承运人的规则过于简单 | 第16-17页 |
·《鹿特丹规则》对承运人识别问题的解决方法 | 第17-23页 |
·《鹿特丹规则》的推定制度及其影响 | 第17-20页 |
·身份推定制度的理论依据 | 第20-21页 |
·《鹿特丹规则》中的海运履约方制度及其影响 | 第21-23页 |
·国外关于承运人识别制度的一般规定及其借鉴 | 第23-28页 |
·国外关于承运人识别的规定 | 第23-26页 |
·各国的可借鉴之处 | 第26-28页 |
3 我国关于承运人识别的立法与司法实践及其完善 | 第28-35页 |
·我国关于承运人识别的立法与司法实践现状 | 第28-31页 |
·立法现状与不足 | 第28-30页 |
·司法实践与不足 | 第30-31页 |
·完善我国承运人识别制度的建议 | 第31-35页 |
·简化承运人定义 | 第32页 |
·引入海运履约方制度 | 第32-33页 |
·确定识别依据的优先顺序 | 第33页 |
·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承运人识别规则 | 第33-35页 |
结语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致谢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