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前言 | 第9-20页 |
1 多倍体简介 | 第9-13页 |
·多倍体的概念与分类 | 第9页 |
·多倍体的发生 | 第9-10页 |
·多倍体的遗传效应 | 第10-11页 |
·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 | 第11-12页 |
·多倍体材料的鉴定 | 第12-13页 |
·诱变后代的选择 | 第13页 |
2 多倍体的应用 | 第13-15页 |
·多倍体形态变异的利用 | 第13-14页 |
·多倍体的育种价值 | 第14-15页 |
·多倍体育种中的问题 | 第15页 |
3 棉花多倍体育种 | 第15-19页 |
·棉花多倍体育种的意义 | 第15-16页 |
·棉花多倍体育种现状 | 第16-17页 |
·亚洲棉简介及其多倍体育种 | 第17-19页 |
·亚洲棉简介 | 第17-18页 |
·亚洲棉在棉花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第18页 |
·亚洲棉的生长发育与器官建成 | 第18-19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0-25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0页 |
2 实验仪器和药品 | 第20页 |
·实验仪器 | 第20页 |
·实验药品 | 第20页 |
3 实验方法 | 第20-25页 |
·亚洲棉多倍体的诱变 | 第20-21页 |
·M_0代多倍体植株的形态学鉴定 | 第21-22页 |
·M_0代诱变株的解剖学鉴定 | 第22-23页 |
·Mo代诱变株的细胞学鉴定 | 第23-2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5-40页 |
1 不同处理时间对亚洲棉幼苗的诱变效果 | 第25-26页 |
2 Mo代多倍体植株的形态学鉴定 | 第26-32页 |
·不同处理时间对亚洲棉幼苗株高和叶片大小的比较 | 第26页 |
·亚洲棉诱变株与对照生育期比较 | 第26-27页 |
·亚洲棉诱变株与对照不同生育期株高的动态变化比较 | 第27-28页 |
·亚洲棉诱变株与对照不同生育期功能叶的动态变化比较 | 第28-29页 |
·亚洲棉对照与诱变株不同生育期茎杆粗和节间距的动态变化比较 | 第29-30页 |
·亚洲棉对照与诱变株花的比较 | 第30-31页 |
·亚洲棉对照与诱变株棉铃的比较 | 第31-32页 |
3 Mo代多倍体植株的解剖学鉴定 | 第32-33页 |
·对照与诱变株花粉粒的比较 | 第32页 |
·对照与诱变株气孔密度和气孔形态、大小的比较 | 第32-33页 |
4 Mo代多倍体植株的细胞学鉴定 | 第33-40页 |
·亚洲棉对照和诱变株有丝分裂 | 第33页 |
·亚洲棉对照和诱变株核型分析 | 第33-37页 |
·亚洲棉对照和诱变株的减数分裂 | 第37-40页 |
讨论 | 第40-43页 |
1 亚洲棉多倍体诱变方法的选择 | 第40页 |
2 花粉败育、结实率降低、部分棉铃为空的原因 | 第40-41页 |
3 物候期推迟与各生育期延长 | 第41页 |
4 嵌合体出现的原因 | 第41页 |
5 关于减数分裂时期不同步的讨论 | 第41-42页 |
6 关于四倍体异常四分体的讨论 | 第42页 |
7 以后工作展望 | 第42-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1 秋水仙素诱导效果 | 第43页 |
2 对照与诱变株亚洲棉形态及解剖学比较 | 第43页 |
3 对照和诱变株亚洲棉的细胞学比较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Abstract | 第48-50页 |
附录Ⅰ:对照和变异株的形态比较 | 第50-53页 |
附录Ⅱ:亚洲棉对照有丝分裂观察(The mitosis of the contrast) | 第53-54页 |
附录Ⅲ:亚洲棉诱变株有丝分裂观察(The mitosis of the mutated) | 第54-56页 |
附录Ⅳ:亚洲棉对照减数分裂观察(The meiosis of the contrast) | 第56-58页 |
附录Ⅴ:亚洲棉诱变株减数分裂观察(The meiosis of the mutated) | 第58-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