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目标教育评价体系的探索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绪论 | 第8-13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10页 |
| ·论文研究的目的 | 第8-9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的方法 | 第10页 |
| ·论文研究的思路 | 第10-11页 |
|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1-13页 |
| 2 大学生目标教育的内容 | 第13-21页 |
| ·目标教育的内涵 | 第13页 |
| ·大学生目标教育的基本内容 | 第13-15页 |
| ·成人教育 | 第13-14页 |
| ·成长教育 | 第14页 |
| ·成才教育 | 第14页 |
| ·成事教育 | 第14-15页 |
| ·成悦教育 | 第15页 |
| ·目标的制定 | 第15页 |
| ·分阶段深入落实目标教育的措施 | 第15-20页 |
| ·按照不同年级分阶段开展目标教育 | 第16-17页 |
| ·建立三育人目标教育工作体系 | 第17-20页 |
| ·目标教育的反思总结阶段 | 第20-21页 |
| 3 大学生目标教育评价的理论依据及构成要素 | 第21-31页 |
| ·目标教育评价的含义及作用 | 第21-22页 |
| ·对大学生目标教育评价的理论依据 | 第22-28页 |
| ·目标设置理论 | 第22-23页 |
| ·目标管理理论 | 第23-25页 |
| ·激励理论 | 第25-27页 |
| ·控制理论 | 第27-28页 |
| ·有效大学生目标教育评价的构成要素 | 第28-31页 |
| ·评价主体的公正性 | 第28页 |
| ·评价客体的主动性 | 第28-29页 |
| ·评价指标的科学性 | 第29页 |
| ·评价标准的明确性 | 第29-30页 |
| ·评价方式的合理性 | 第30页 |
| ·评价结果的有效性 | 第30-31页 |
| 4 大学生目标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31-46页 |
| ·构建目标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31-33页 |
| ·科学性原则 | 第31页 |
| ·可操作性原则 | 第31-32页 |
|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 第32页 |
| ·教育性与发展性原则 | 第32页 |
| ·全面性与重点性原则 | 第32页 |
| ·系统性原则 | 第32-33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3-44页 |
| ·对院系目标教育工作的考核评价 | 第33-34页 |
| ·对辅导员目标教育工作的考核评价 | 第34-38页 |
| ·班级目标的考核 | 第38-41页 |
| ·学生目标的考核 | 第41-44页 |
| ·目标教育评价体系的有限性 | 第44-46页 |
| 5 目标教育评价的实施及结果使用 | 第46-53页 |
| ·目标教育评价的实施原则 | 第46页 |
| ·目标教育评价的策略 | 第46-50页 |
| ·合理选择评价主体 | 第47-48页 |
| ·有效的激励评价客体 | 第48-49页 |
| ·合理的运用评价方式 | 第49-50页 |
| ·目标教育评价结果的使用 | 第50-53页 |
| ·适时反馈目标教育评价的结果 | 第50-51页 |
| ·处理好考评与激励的关系 | 第51-52页 |
| ·依结果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 第52-53页 |
| 6 结论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6-57页 |
| 致谢 | 第57-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