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有效性评价研究
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一、本文研究背景 | 第8-9页 |
二、本文研究意义 | 第9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三、文献述评 | 第12页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12-13页 |
一、本文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二、本文研究框架 | 第13页 |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3-15页 |
一、本文的创新 | 第13页 |
二、本文的不足 | 第13-15页 |
第二章 碳排放权交易的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第一节 碳排放权交易的相关概念 | 第15-16页 |
一、碳排放权的性质 | 第15页 |
二、碳排放权交易的概述 | 第15-16页 |
第二节 碳排放权交易的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6页 |
二、外部性理论 | 第16页 |
三、“公地悲剧”理论 | 第16-17页 |
四、资源稀缺性理论 | 第17页 |
五、科斯定理 | 第17-18页 |
第三章 国际与国内主要碳排放交易市场发展状况 | 第18-24页 |
第一节 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 第18-19页 |
第二节 美国碳排放交权易体系 | 第19-20页 |
一、西部气候行动 | 第19页 |
二、区域性温室气体倡议 | 第19页 |
三、气候储备行动 | 第19-20页 |
四、芝加哥气候交易所 | 第20页 |
第三节 日本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 第20-21页 |
一、环境省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 第20页 |
二、经产省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 第20-21页 |
三、区域性地方碳交易体系 | 第21页 |
第四节 澳大利亚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 第21-22页 |
第五节 国内区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 第22-24页 |
一、我国区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规划 | 第22页 |
二、我国各区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实施现状 | 第22-24页 |
第四章 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有效性评价 | 第24-35页 |
第一节 模型介绍 | 第24-25页 |
第二节 指标选取与描述 | 第25-27页 |
一、指标选取 | 第25-26页 |
二、指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26-27页 |
第三节 实证分析 | 第27-33页 |
一、DEA综合效率分析 | 第27-29页 |
二、综合效率分解 | 第29-30页 |
三、Malmquist指数方法模型分析 | 第30-33页 |
第四节 小节 | 第33-35页 |
第五章 国内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有效性评价 | 第35-50页 |
第一节 测度指标 | 第35-38页 |
一、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有效性评价标准的基本指标构成 | 第35页 |
二、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有效性评价标准的次级指标构成 | 第35-38页 |
第二节 国内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有效性分析 | 第38-47页 |
一、区域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分析 | 第38-41页 |
二、国内区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有效性分析 | 第41-43页 |
三、碳排放交易试点有效性比较 | 第43-47页 |
第三节 结果分析 | 第47-50页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50-54页 |
第一节 本文主要结论 | 第50-51页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51-54页 |
一、提高部门协调性和区域协调性 | 第51-52页 |
二、加强统计工作,完善报告流程,强化信息披露 | 第52-53页 |
三、落实激励政策,加快推进节能低碳技术的推广应用 | 第53页 |
四、教育与培训实时跟进,致力尖端技术人才培养 | 第53-54页 |
结束语 | 第54-55页 |
附录 | 第55-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