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固醇氧化酶生产菌筛选及性质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综述 | 第9-24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 ·胆固醇的膳食结构与人体健康 | 第9-13页 |
| ·胆固醇与人体健康 | 第9-10页 |
| ·胆固醇的膳食结构 | 第10-12页 |
| ·降低食品中胆固醇的方法 | 第12-13页 |
| ·胆固醇氧化酶的研究进展 | 第13-20页 |
| ·胆固醇氧化酶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胆固醇氧化酶的来源 | 第14-16页 |
| ·胆固醇氧化酶的基本特性 | 第16-17页 |
| ·胆固醇氧化酶的催化机制及检测方法 | 第17-18页 |
| ·胆固醇氧化酶的催化机制 | 第17-18页 |
| ·胆固醇氧化酶的检测方法 | 第18页 |
| ·胆固醇氧化酶及其产物的应用 | 第18-20页 |
| ·医药方面 | 第18-19页 |
| ·食品方面 | 第19-20页 |
| ·农业方面 | 第20页 |
| ·诱变育种 | 第20-21页 |
| ·诱变方法 | 第20-21页 |
| ·诱变机理 | 第21页 |
| ·胆固醇氧化酶各种提纯方法 | 第21-23页 |
| ·硫酸铵沉淀 | 第21页 |
| ·离子交换层析 | 第21-22页 |
| ·凝胶过滤层析 | 第22页 |
| ·超滤 | 第22页 |
| ·亲和层析 | 第22页 |
| ·双水相萃取技术 | 第22-23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4-40页 |
| ·实验材料 | 第24-25页 |
| ·菌种来源 | 第24页 |
| ·实验试剂 | 第24-25页 |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5页 |
| ·培养基及试剂配制 | 第25-28页 |
| ·培养基 | 第25-27页 |
| ·液体培养基 | 第25-26页 |
| ·固体培养基 | 第26页 |
| ·生理生化试验培养基 | 第26-27页 |
| ·试剂配制 | 第27-28页 |
| ·测酶活试剂 | 第27页 |
| ·诱变试剂 | 第27-28页 |
| ·不同pH缓冲液的配置 | 第28页 |
| ·实验方法 | 第28-40页 |
| ·胆固醇氧化酶生产菌筛选 | 第28-32页 |
| ·初筛 | 第29页 |
| ·复筛 | 第29页 |
| ·酶活的测定 | 第29-32页 |
| ·胆固醇氧化酶高产菌的鉴定 | 第32-34页 |
| ·细菌生理生化鉴定试验 | 第32-33页 |
| ·酵母菌生理生化鉴定试验 | 第33-34页 |
| ·胆固醇氧化酶高产菌的诱变 | 第34-36页 |
| ·出发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34页 |
| ·单因素诱变 | 第34-35页 |
| ·复合诱变 | 第35-36页 |
| ·突变菌株的筛选 | 第36页 |
| ·胆固醇氧化酶的粗提纯 | 第36-38页 |
| ·无细胞粗酶液的提取 | 第36页 |
|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36-38页 |
| ·硫酸铵饱和度的选择 | 第38页 |
| ·胆固醇氧化酶的粗分离 | 第38页 |
| ·脱盐 | 第38页 |
| ·胆固醇氧化酶性质的研究 | 第38-40页 |
| ·最适温度 | 第38页 |
| ·热稳定性 | 第38-39页 |
| ·最适pH | 第39页 |
| ·pH稳定性 | 第39页 |
| ·金属及化合物对酶活性的影响 | 第39-40页 |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40-57页 |
| ·胆固醇氧化酶生产菌的筛选 | 第40-41页 |
| ·产酶菌株的初筛结果 | 第40页 |
| ·菌株的复筛结果 | 第40-41页 |
| ·比色法测定酶活 | 第40-41页 |
| ·胆固醇氧化酶高产菌的鉴定 | 第41-45页 |
| ·细菌鉴定结果 | 第41-44页 |
| ·菌落与细胞形态观察 | 第41-42页 |
| ·细菌生理生化试验结果 | 第42-44页 |
| ·酵母菌鉴定结果 | 第44-45页 |
| ·菌落与细胞形态观察 | 第44页 |
| ·鉴定结果 | 第44-45页 |
| ·胆固醇氧化酶高产菌的诱变 | 第45-52页 |
| ·出发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45页 |
| ·单因素诱变致死曲线 | 第45-48页 |
| ·超声波致死曲线 | 第46页 |
| ·紫外线致死曲线 | 第46-47页 |
| ·叠氮钠致死曲线 | 第47-48页 |
| ·复合诱变致死曲线 | 第48-49页 |
| ·叠氮钠+超声波复合诱变 | 第48页 |
| ·叠氮钠+紫外线复合诱变 | 第48-49页 |
| ·紫外线+超声波复合诱变 | 第49页 |
| ·突变菌株的筛选 | 第49-52页 |
| ·初筛 | 第49-50页 |
| ·复筛 | 第50-52页 |
| ·胆固醇氧化酶的粗提取 | 第52-53页 |
| ·硫酸铵饱和度的选择 | 第52页 |
| ·胆固醇氧化酶的粗提 | 第52-53页 |
| ·胆固醇氧化酶性质的研究 | 第53-57页 |
| ·最适温度 | 第53-54页 |
| ·热稳定性 | 第54页 |
| ·最适pH | 第54-55页 |
| ·pH稳定性 | 第55-56页 |
| ·金属及化合物对胆固醇氧化酶的影响 | 第56-57页 |
| 第四章 结论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