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7页 |
1 导论 | 第17-37页 |
·研究背景及目的 | 第17-18页 |
·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理论意义 | 第18-19页 |
·现实意义 | 第19-20页 |
·基本概念界定 | 第20-23页 |
·国有资产与国有资本 | 第20-21页 |
·国有资本收益与国有资本收益管理 | 第21-22页 |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资本性支出预算 | 第22-23页 |
·文献综述 | 第23-33页 |
·国外关于资本性支出预算的研究 | 第23-24页 |
·关于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性质与定位的研究 | 第24-25页 |
·关于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策功能的研究 | 第25-26页 |
·关于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原则的研究 | 第26-27页 |
·关于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主体的研究 | 第27-28页 |
·关于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管理的研究 | 第28-29页 |
·关于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管理的研究 | 第29-30页 |
·关于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绩效评价的研究 | 第30-31页 |
·关于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践存在问题的研究 | 第31-32页 |
·文献评述 | 第32-33页 |
·论文结构和研究方法 | 第33-37页 |
·逻辑结构和主要内容 | 第33-34页 |
·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35页 |
·论文的难点和不足 | 第35-37页 |
2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理论基础分析 | 第37-47页 |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 | 第37-38页 |
·所有制的本质内涵 | 第37-38页 |
·公有制适应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 | 第38页 |
·政府干预理论 | 第38-39页 |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 第38-39页 |
·政府干预的范围 | 第39页 |
·公共经济理论 | 第39-42页 |
·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 | 第40-41页 |
·公共经济职能和特点 | 第41-42页 |
·双元结构财政理论 | 第42-44页 |
·构建双元结构财政的必要性 | 第42页 |
·公共财政与国有资本财政 | 第42-43页 |
·双元预算体系 | 第43-44页 |
·现代产权理论 | 第44-45页 |
·交易费用、外部性与产权界定 | 第44-45页 |
·委托代理问题 | 第45页 |
·发展经济学理论 | 第45-47页 |
·经济增长理论 | 第45-46页 |
·发展中国家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第46-47页 |
3 我国政府与国有企业分配关系的变迁与经验 | 第47-67页 |
·“政企合一”高度集权时期(19491—977年)的分配关系 | 第47-51页 |
·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时期确立统收统支模式 | 第48页 |
·大跃进时期的管理权限下放与企业利润留成制度 | 第48-49页 |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管理权限重新集中上收 | 第49-50页 |
·文革时期分配关系调整频繁 | 第50页 |
·对于“政企合一”高度集权时期分配关系的简要评述 | 第50-51页 |
·“扩权让利”改革时期(1978—1985年)的分配关系 | 第51-55页 |
·恢复企业基金和利润留成制度 | 第52页 |
·第一步“利改税” | 第52-53页 |
·第二步“利改税” | 第53-54页 |
·对于“扩权让利”改革时期分配关系的简要评述 | 第54-55页 |
·“两权分离”改革时期(1986—1992年)的分配关系 | 第55-58页 |
·第一轮经营承包 | 第55-56页 |
·第二轮经营承包 | 第56-57页 |
·对于“两权分离”改革时期分配关系的简要评述 | 第57-58页 |
·“政企分开”改革时期(1993-2003年)的分配关系 | 第58-62页 |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第58-59页 |
·实施税利分流 | 第59-60页 |
·推进银行体制改革 | 第60页 |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 第60-61页 |
·推动解决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 | 第61-62页 |
·对于“政企分开”改革时期分配关系的简要评述 | 第62页 |
·“政资分开”改革时期(2003—目前)的分配关系 | 第62-65页 |
·建立统一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新国资监管体制 | 第63页 |
·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 第63-64页 |
·对于“政资分开”改革时期分配关系的简要评述 | 第64-65页 |
·几点启示 | 第65-67页 |
·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是理顺政府与国有企业分配关系的基础 | 第65页 |
·税利分流是政府与国有企业分配关系的合理模式 | 第65页 |
·专门机构独立行使出资人职责有利于规范政府与国有企业分配关系 | 第65-67页 |
4 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的现状、成效与问题 | 第67-91页 |
·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现状 | 第67-81页 |
·发展历程 | 第67-68页 |
·制度体系 | 第68-70页 |
·功能定位 | 第70页 |
·实施范围 | 第70-71页 |
·收入管理 | 第71-73页 |
·支出管理 | 第73-74页 |
·编制管理 | 第74-75页 |
·执行与绩效管理 | 第75-77页 |
·近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规模和结构 | 第77-79页 |
·近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规模和结构 | 第79-81页 |
·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已取得的主要成效 | 第81-83页 |
·树立了国有企业上缴国有资本收益的理念 | 第81-82页 |
·初步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体系 | 第82页 |
·推动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 | 第82-83页 |
·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83-88页 |
·尚未形成指导预算安排的理财理念 | 第83-84页 |
·尚未将全部国有企业纳入预算实施范围 | 第84页 |
·尚未厘清预算的事权和支出责任 | 第84-85页 |
·尚未充分实现预算的宏观调控功能 | 第85页 |
·尚未形成合理的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机制 | 第85-86页 |
·尚未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预算执行管理机制 | 第86-87页 |
·尚未建立合理的国有资本收益分享机制 | 第87-88页 |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88-91页 |
·我国未构建起相对独立的国有资本财政管理体系 | 第88页 |
·行政化管理的路径依赖 | 第88-91页 |
5 外国政府与国有企业分配关系管理经验借鉴 | 第91-119页 |
·国家专门机构或控股公司为主导的分配模式 | 第91-95页 |
·法国的经验 | 第91-92页 |
·意大利的经验 | 第92-93页 |
·西班牙的经验 | 第93-95页 |
·公共财政为主导的分配模式 | 第95-99页 |
·英国的经验 | 第95-96页 |
·德国的经验 | 第96-98页 |
·澳大利亚的经验 | 第98-99页 |
·国有企业董事会为主导的分配模式 | 第99-104页 |
·瑞典的经验 | 第99-101页 |
·新西兰的经验 | 第101-103页 |
·芬兰的经验 | 第103-104页 |
·主权财富基金为主导的分配模式 | 第104-108页 |
·新加坡淡马锡模式 | 第104-106页 |
·挪威国家石油基金模式 | 第106-108页 |
·2008年金融危机中的政府注资经验分析 | 第108-113页 |
·美国政府的主要注资情况 | 第108-111页 |
·加拿大政府的主要注资情况 | 第111-113页 |
·几点启示 | 第113-119页 |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国资监管体制方面 | 第113-114页 |
·关于国有企业分红管理方面 | 第114-115页 |
·关于国有资本收益使用安排方面 | 第115-116页 |
·关于经济危机中的政府注资管理方面 | 第116-119页 |
6 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 第119-129页 |
·当前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面临的主要形势 | 第119-123页 |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 第119-120页 |
·进一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交比例 | 第120页 |
·将更多国有资本收益用于民生支出 | 第120页 |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 第120-122页 |
·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面临改革 | 第122页 |
·国有企业面临分类监管 | 第122-123页 |
·当前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的主要任务 | 第123-125页 |
·巩固和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政策影响力 | 第123-124页 |
·完善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机制 | 第124页 |
·建立和完善国有资本收益分享机制 | 第124-125页 |
·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体系 | 第125页 |
·当前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的难点 | 第125-129页 |
·提高国有资本宏观经营水平 | 第125-126页 |
·合理确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比例 | 第126页 |
·平衡民生支出与国有资本经营支出 | 第126-129页 |
7 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的总体思路 | 第129-143页 |
·坚持和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相对独立性 | 第129-135页 |
·相对独立性的内涵 | 第129-130页 |
·坚持和完善相对独立性的原因分析 | 第130-132页 |
·细化相对独立的政策目标 | 第132-134页 |
·明确相对独立的理财理念 | 第134-135页 |
·加强相对独立的预算管理 | 第135页 |
·进一步明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运行区间 | 第135-139页 |
·设定国有资本的投资范围 | 第135-136页 |
·厘清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事权与支出责任 | 第136-138页 |
·厘清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国有资本运营和投资公司的职能分工 | 第138-139页 |
·加强和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各方面的有机衔接 | 第139-141页 |
·加强与国家战略目标和宏观经济政策的衔接 | 第139页 |
·完善与公共财政的有机衔接 | 第139-140页 |
·建立中央与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转移支付机制 | 第140-141页 |
·进一步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实施范围 | 第141-143页 |
·将全部国有企业纳入预算实施范围 | 第141-142页 |
·向非国有企业开放预算资金申请渠道 | 第142-143页 |
8 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的具体措施 | 第143-155页 |
·收入管理改革的具体措施 | 第143-146页 |
·建立以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国有企业利润分配政策体系 | 第143-144页 |
·建立个性化、市场化的国有企业利润分配管理机制 | 第144-146页 |
·建立应收尽收的国有产权转让收入收取机制 | 第146页 |
·支出管理改革的具体措施 | 第146-149页 |
·建立基于企业资本经营的支出管理机制 | 第146-147页 |
·强化“自上而下”的预算编制工作机制 | 第147-148页 |
·适时取消费用性支出安排 | 第148页 |
·完善国有资本注资的审核评估转让工作机制 | 第148-149页 |
·执行和绩效评价管理改革的具体措施 | 第149-151页 |
·以落实国有资本权益为重点加强预算执行管理 | 第149-150页 |
·以企业绩效评价为重点改进预算绩效评价 | 第150-151页 |
·探索对国有资本宏观经营情况开展绩效评价 | 第151页 |
·完善预算信息公开的具体措施 | 第151-155页 |
·建立科学的收支科目体系 | 第152页 |
·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报告体系 | 第152-155页 |
参考文献 | 第155-165页 |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 第165-167页 |
后记 | 第167-1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