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1章 导论 | 第9-23页 |
·问题的缘起 | 第9-14页 |
·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的现实需要 | 第9-11页 |
·深化相关专题理论研究的内在必然 | 第11-13页 |
·创新社会治理的必然要求 | 第13-14页 |
·研究的意义与创新之处 | 第14-17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相关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关于干部价值领导力提升的研究 | 第17-19页 |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干部领导力逻辑关联的研究 | 第19-21页 |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21-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第2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干部价值领导力:内涵、本质与逻辑关联 | 第23-49页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本质与精髓 | 第23-33页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 第23-25页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 | 第25-28页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精髓 | 第28-33页 |
·干部价值领导力的内涵与本质 | 第33-45页 |
·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价值领导的思想及其指导意义 | 第33-36页 |
·“以价值为本的领导学”理论及其借鉴意义 | 第36-38页 |
·干部价值领导力的内涵与本质 | 第38-45页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干部价值领导力的逻辑关联 | 第45-49页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干部价值领导力的价值核心 | 第45-47页 |
·干部价值领导力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要方面 | 第47页 |
·价值领导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力提升干部领导力的基本着力点 | 第47-49页 |
第3章 干部价值领导力:生成机理与提升机制 | 第49-72页 |
·干部价值领导力生成机理的价值因素内涵 | 第49-52页 |
·研究干部价值领导力生成机理的价值哲学视野 | 第49-51页 |
·干部价值领导力生成机理的价值因素内涵 | 第51-52页 |
·干部价值领导力生成机理的心理因素内涵 | 第52-57页 |
·干部价值领导力生成机理的个性因素内涵 | 第53-54页 |
·干部价值领导力生成机理的欲求因素内涵 | 第54-56页 |
·干部价值领导力生成机理的需要因素内涵 | 第56-57页 |
·干部价值领导力生成机理的社会因素内涵 | 第57-61页 |
·干部价值领导力生成机理的政治因素内涵 | 第57-58页 |
·干部价值领导力生成机理的教育因素内涵 | 第58-59页 |
·干部价值领导力生成机理的情境因素内涵 | 第59-60页 |
·干部价值领导力生成机理的文化因素内涵 | 第60-61页 |
·干部价值领导力的提升机制 | 第61-72页 |
·学习培养机制 | 第62-66页 |
·实践历练机制 | 第66-68页 |
·全方位反馈和自律机制 | 第68-72页 |
第4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视阈中干部价值领导力建设现状 | 第72-85页 |
·干部价值领导力建设的伟大成就 | 第72-76页 |
·我们党关于干部价值领导力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 第72-74页 |
·干部价值领导力建设的伟大成就 | 第74-76页 |
·干部价值领导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76-82页 |
·关于干部价值领导力不足的权威表述 | 第76-78页 |
·干部对价值领导力建设存在问题的认知调查 | 第78-80页 |
·对干部价值领导力不足的总体分析 | 第80-82页 |
·干部价值领导力提升困境的成因分析 | 第82-85页 |
·干部自身的原因分析 | 第82-83页 |
·外部因素分析 | 第83-85页 |
第5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视阈中干部价值领导力提升机制构建 | 第85-98页 |
·着眼于创新价值体系建设,构建“提质与表达”机制 | 第85-89页 |
·价值体系建设质量的提升机制 | 第85-87页 |
·价值观念内容表达的改进机制 | 第87-89页 |
·着眼于改进价值领导方式,构建“统领与形塑”机制 | 第89-93页 |
·构建核心价值观的统领机制 | 第89-91页 |
·构建干部价值领导力的形塑机制 | 第91-93页 |
·着眼于提升个人价值魅力,构建“疾呼与慎独”机制 | 第93-95页 |
·构建干部核心价值观修养“疾呼”机制 | 第93-94页 |
·构建干部核心价值观修养“慎独”机制 | 第94-95页 |
·着眼于促进三项能力融合,构建“反馈与调节”机制 | 第95-98页 |
·建立干部价值领导力绩效评估机制 | 第95-96页 |
·建立干部价值领导力奖励与纠错机制 | 第96-98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98-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1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