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折纸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20页 |
| ·课题的背景与提出 | 第10-13页 |
| ·社会对于数学的态度 | 第10-11页 |
| ·叹为观“纸” | 第11-12页 |
| ·课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 ·理论基础 | 第13-18页 |
| ·课程的内涵 | 第13-14页 |
| ·西方教育学者对于课程的定义 | 第14页 |
| ·校本的内涵 | 第14-15页 |
| ·校本课程的内涵 | 第15-16页 |
| ·校本课程的开发 | 第16-17页 |
| ·高中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 | 第17-18页 |
| ·课题的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 ·文献综述法 | 第18-19页 |
| ·调查问卷法 | 第19页 |
| ·实践活动研究法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0-39页 |
| ·国内外折纸数理学的研究 | 第20-25页 |
| ·折纸数理学的起源 | 第20-21页 |
| ·欧美折纸数理学的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 ·日本折纸数理学的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 ·国内折纸数理学的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 ·折纸公理 | 第25-32页 |
| ·芳贺三定理[26] | 第25-27页 |
| ·折纸公理 | 第27-32页 |
| ·折纸数理学和上海高中数学 | 第32-33页 |
| ·课程开发的研究 | 第33-39页 |
| ·国内外课程的研究 | 第33-36页 |
| ·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 第36-39页 |
| 第三章 高中数学折纸校本课程的开发 | 第39-50页 |
| ·课程开发的环境分析 | 第39-42页 |
| ·上海市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要求 | 第39-40页 |
| ·上海市高考数学分析 | 第40-42页 |
| ·学情分析 | 第42页 |
| ·课程开发的运作 | 第42-47页 |
| ·课程开组的建立 | 第42-43页 |
| ·折纸拓展课程开发评估 | 第43-47页 |
| ·课程目标分析 | 第47-48页 |
| ·课程内容的选择 | 第48页 |
| ·课程实践的实施 | 第48-50页 |
| ·校本课程开发申请与审核 | 第48-49页 |
| ·区级项目的申请与审核 | 第49页 |
| ·课程活动的实施方法 | 第49-50页 |
| 第四章 高中数学折纸拓展课程案例分析 | 第50-65页 |
| ·折纸入门案例分析 | 第50-53页 |
| ·角的折法 | 第53-59页 |
| ·特殊角的折法 | 第53-56页 |
| ·任意角的折法 | 第56-59页 |
| ·圆锥曲线的折法 | 第59-65页 |
| 第五章 课程评价 | 第65-75页 |
| ·课程评价的合理建构 | 第65-67页 |
| ·数学折纸课程的评价 | 第67-75页 |
| ·背景性评价 | 第67页 |
| ·实质性评价 | 第67页 |
| ·诊断性评价 | 第67-75页 |
| 第六章 课题研究结论 | 第75-78页 |
| ·课题研究的结论 | 第75-76页 |
| ·存在的不足 | 第76-77页 |
| ·课题继续探索的可能 | 第77-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 附录1 调查问卷(前测) | 第80-83页 |
| 附录2 调查问卷(后测) | 第83-8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6-87页 |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