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方言语音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5页 |
| ·郯城县的地理、人口和历史沿革 | 第7-8页 |
| ·郯城县的地理与人口状况 | 第7页 |
| ·郯城县的历史沿革 | 第7-8页 |
| ·郯城方言的研究现状和意义 | 第8-10页 |
| ·研究运用的理论、方法及资料来源 | 第10-11页 |
| ·本文研究依据的理论 | 第10页 |
|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资料来源 | 第11页 |
| ·郯城方言的内部差异 | 第11-13页 |
| ·地域差异 | 第11-12页 |
| ·年龄差异 | 第12-13页 |
| ·发音合作人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郯城(重坊镇)方言的声韵调 | 第15-35页 |
| ·郯城(重坊镇)方言的声韵调 | 第15-17页 |
| ·声母 | 第15-16页 |
| ·韵母 | 第16-17页 |
| ·声调 | 第17页 |
| ·郯城(重坊镇)方言的声韵调配合关系 | 第17-25页 |
| ·声韵配合表 | 第17-18页 |
| ·声韵调配合表 | 第18-25页 |
| ·郯城(重坊镇)方言的语流音变 | 第25-35页 |
| ·连读调 | 第25-31页 |
| ·轻声 | 第31-32页 |
| ·儿化 | 第32-35页 |
| 第三章 郯城(重坊镇)方言同音字汇 | 第35-52页 |
| 第四章 郯城(重坊镇)方言语音与中古音的比较 | 第52-85页 |
| ·声母的比较 | 第52-63页 |
| ·韵母的比较 | 第63-75页 |
| ·声调的比较 | 第75-85页 |
| 第五章 郯城方言的内部差异 | 第85-105页 |
| ·声母的差异 | 第85-100页 |
| ·古知系合口字的今声母 | 第85-89页 |
| ·古精组合口字的今声母 | 第89-91页 |
| ·古精组今开口呼字的声母 | 第91-93页 |
| ·古止摄开口三等日母字的今声母 | 第93-95页 |
| ·古微疑影云以母合口字的今声母 | 第95-97页 |
| ·尖团音 | 第97-100页 |
| ·韵母的差异 | 第100-102页 |
| ·阴阳上去的调值差异 | 第102-105页 |
| 第六章 古知系合口字声母在郯城方言中的演变 | 第105-112页 |
| ·研究的问题 | 第105页 |
| ·知系合口字声母变异的社会因素分析 | 第105-112页 |
| ·年龄 | 第105-107页 |
| ·性别 | 第107-109页 |
| ·社会阶层 | 第109-110页 |
| ·使用场合 | 第110-112页 |
| 附1发音合作人 | 第112-113页 |
| 附2发音合作人的发音情况 | 第113-11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8-12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20-121页 |
| 致谢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