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大学生气候变化认知水平的调查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前言第9-15页
 一. 研究背景第9-11页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一) 国内研究现状第11-12页
  (二)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三.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方法第14页
  (一) 研究思路第14页
  (二) 研究方法第14页
 四. 本文的创新之处第14-15页
第二章 大学生气候变化认知的内容第15-23页
 一. 相关概念第15-17页
  (一) 气候变化意识第15页
  (二) 气候变化行为第15-16页
  (三) 气候变化意识与行为的辩证关系第16-17页
 二. 生态文明第17-19页
  (一) 生态文明的内涵第17-18页
  (二) 建设生态文明对于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第18-19页
 三. 提高大学生气候变化认知水平的重要性第19-21页
  (一) 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第19-20页
  (二) 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第20-21页
 四. 对大学生进行气候变化教育的内容第21-23页
  (一) 气候变化知识的教育第21页
  (二) 气候变化道德的教育第21-22页
  (三) 气候变化法律政策的教育第22页
  (四) 气候变化行为的教育第22-23页
第三章 大学生气候变化认知水平的调查分析第23-29页
 一. 编制调查问卷第23页
 二. 调查对象与方法第23-24页
 三. 调查结果与分析第24-27页
  (一) 气候变化问题的基本认知第24页
  (二) 气候变化意识水平第24-25页
  (三) 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第25-26页
  (四) 对于高校进行气候变化教育的态度和建议第26-27页
 四. 结论第27-29页
  (一) 大学生对于气候变化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第27页
  (二) 大学生有较强的气候变化意识,但是行为水平不高第27-28页
  (三) 大学生自我约束力不高,存在消极从众的心理第28页
  (四) 大学生气候变化意识与行为存在个体差异第28-29页
第四章 影响大学生气候变化认知水平的因素分析第29-37页
 一. 社会因素第29-32页
  (一) 社会历史文化的原因第29页
  (二) 政府有关部门缺乏必要的重视第29-30页
  (三) 法律建设并不完善第30页
  (四) 缺乏有效的舆论监督第30-31页
  (五) 有关企业和组织缺乏必要的支持第31页
  (六) 家庭教育的缺失第31-32页
 二. 学校因素第32-36页
  (一) 高校管理体制不健全第32-33页
  (二) 气候变化教育课程设置相对滞后第33-34页
  (三) 教师队伍建设的落后第34-35页
  (四) 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模式单一第35页
  (五) 缺乏必要的教材读物第35-36页
 三. 大学生自身的因素第36-37页
  (一) 大学生的个体差异第36页
  (二) 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和实践活动第36-37页
第五章 提高大学生气候变化认知水平的对策第37-53页
 一. 加强全社会对于大学生气候变化教育的重视程度第37-41页
  (一) 加强政府部门的重视第37-38页
  (二) 加强媒体的宣传监督作用第38页
  (三) 积极发挥相关企业和环保组织的作用第38-39页
  (四) 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第39-40页
  (五) 重视家庭的教育第40-41页
 二. 加强高校的气候变化教育第41-51页
  (一) 加强高校领导的重视,设置专门机构加强管理第41页
  (二) 完善高校的气候变化教育资源第41-45页
  (三) 提高校园软硬件建设水平第45-47页
  (四)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第47-49页
  (五) 拓宽气候变化教育的途径第49-51页
  (六) 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第51页
 三. 大学生的个体因素第51-53页
  (一) 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学习的主体性作用第51-52页
  (二) 加强大学生自我约束的意识第52页
  (三) 大学生要加强自我管理的能力第52-53页
结论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8页
致谢第58-59页
作者简介第59-60页
附注:关于大学生气候变化认知水平的调查问卷第60-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补习机构的教育性问题研究--基于南京市中小学补习机构的实证调查
下一篇:高校突发事件多元应对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