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引言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大学生就业能力内涵及构成研究 | 第12-18页 |
| ·就业能力概念的历史回顾 | 第12-13页 |
| ·国内外关于就业能力概念的界定 | 第13-18页 |
| ·能力的界定 | 第13-14页 |
| ·西方学者对就业能力的界定 | 第14-15页 |
| ·国内关于就业能力的界定 | 第15-18页 |
| 第二章 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8-22页 |
| ·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与实际脱离 | 第18页 |
| ·大学生专业技能不足 | 第18-19页 |
| ·大学生实践能力不强 | 第19-20页 |
| ·大学生职业适应能力不足 | 第20页 |
| ·缺乏合作精神,不喜欢参加团体活动 | 第20-22页 |
| 第三章 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22-28页 |
| ·大学生自身原因 | 第22-24页 |
| ·大学生涯设计规划意识薄弱 | 第22页 |
| ·大学生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 第22-23页 |
| ·大学生社会实践意识不强 | 第23页 |
| ·大学生职业目标不明确 | 第23-24页 |
| ·大学生就业心理准备不足 | 第24页 |
| ·大学生就业主动意识不强 | 第24页 |
| ·高校原因 | 第24-26页 |
| ·高校管理模式制约了就业机制的完善 | 第24-25页 |
| ·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 | 第25页 |
|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不适应 | 第25页 |
| ·高校实践环节不能满足社会要求 | 第25-26页 |
| ·高校毕业就业指导不足 | 第26页 |
| ·政府及社会原因 | 第26-28页 |
| ·就业市场发育滞后制约信息导向机制 | 第26-27页 |
| ·政策因素抑制大学生就业机制完善 | 第27-28页 |
| 第四章 大学生就业能力实证分析——以武汉工程大学为例 | 第28-42页 |
| ·武汉工程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及特点 | 第28-36页 |
| ·武汉工程大学2009-2012年本科毕业生的单位性质流向 | 第28-31页 |
| ·武汉工程大学2009-2012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地区流向 | 第31-36页 |
| ·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36-37页 |
| ·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方法研究 | 第37-42页 |
| ·抽样调查 | 第37页 |
| ·指标量化与综合评价方法 | 第37-38页 |
| ·评价结果及思考 | 第38-42页 |
| 第五章 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 第42-52页 |
| ·大学生自身的策略 | 第42-44页 |
| ·大学生要合理规划自身的大学生涯 | 第42页 |
| ·大学生应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 第42-43页 |
| ·大学生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 第43页 |
| ·大学生要注重提升自我效能感 | 第43-44页 |
| ·大学生在校期间要不断完善自我 | 第44页 |
| ·高校方面的策略 | 第44-49页 |
|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办学特色 | 第44-45页 |
| ·适应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设置 | 第45页 |
|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知识素养 | 第45页 |
| ·建立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 第45-46页 |
| ·落实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 第46页 |
|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 第46-47页 |
| ·加强毕业生求职就业指导服务 | 第47页 |
| ·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 | 第47-48页 |
| ·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业型、创新型人才 | 第48-49页 |
| ·政府方面的策略 | 第49-52页 |
| ·加强政府调控机制 | 第49页 |
| ·健全和完善大学生实习制度 | 第49-50页 |
| ·营造良性市场信息机制 | 第50页 |
| ·政府和社会各界通力配合,共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 第50-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 致谢 | 第56-58页 |
| 附件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