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稻病虫害论文

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d3的抗性同源基因发掘与人工进化研究

摘要第1-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36页
   ·植物先天免疫系统第14-18页
     ·植物基础抗性第14-15页
     ·植物抗病基因介导的抗性第15-16页
     ·植物系统获得性抗性第16-17页
     ·PTI,ETI,SAR的关系第17-18页
   ·植物抗病基因第18-23页
     ·植物抗病基因与无毒基因的进化关系第18-20页
     ·植物抗病蛋白与无毒蛋白互作假说第20-21页
     ·植物抗病基因结构特点第21-23页
   ·植物NBS-LRR基因第23-29页
     ·NBS-LRR蛋白详细结构第23-25页
     ·NBS-LRR蛋白结构与功能关系第25-28页
     ·植物NBS-LRR基因重组研究第28-29页
   ·水稻抗稻瘟病基因第29-35页
     ·已经克隆的抗稻瘟病基因特点第30-32页
     ·目前克隆抗稻瘟病基因的方法第32-34页
     ·野生稻富含抗稻瘟病基因资源第34-35页
   ·论文选题依据以及研究的目的意义第35-36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36-52页
   ·实验材料第36-38页
     ·水稻材料第36-37页
     ·稻瘟病菌材料第37-38页
     ·质粒载体与大肠杆菌菌株和农杆菌菌株第38页
     ·常用分子生物学试剂第38页
   ·实验方法第38-52页
     ·水稻材料的栽培条件第38-39页
     ·稻瘟病菌不同生理小种孢子培养第39页
     ·水稻材料的稻瘟病菌接种第39页
     ·水稻对稻瘟病抗性的分级鉴定第39-40页
     ·序列分析、比对与同源建模第40页
     ·实验相关载体构建第40-45页
     ·农杆菌介导的水稻转化第45-46页
     ·转基因水稻植株的DNA水平鉴定第46-47页
     ·转基因水稻植株的RNA水平鉴定第47-49页
     ·水稻原生质体的亚细胞定位分析第49-50页
     ·利用MultiSite gateway进行三片段重组第50-52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52-92页
   ·Pid3同源基因序列分析第52-56页
     ·Pid3同源基因序列多态性分析第52-53页
     ·Pid3同源基因序列进化特征分析第53-55页
     ·Pid3同源基因编码蛋白情况分析第55-56页
   ·Pid3抗性同源基因鉴定第56-61页
     ·需要进行基因转化的Pid3同源基因选择第56-57页
     ·11个Pid3同源基因转化易感稻瘟病粳稻品种TP309第57-59页
     ·Pid3同源基因过量表达植株对稻瘟病菌抗性鉴定第59-60页
     ·A4-Pid3抗稻瘟病能力具体分析第60-61页
   ·Pid3同源基因抗谱鉴定第61-65页
     ·各同源基因转基因植株对稻瘟病菌抗谱初步分析第62页
     ·各抗性同源基因抗谱进一步测定第62-64页
     ·Pid3与9311-Pid3基因抗谱测定第64-65页
   ·Pid3抗感同源基因序列分析第65-71页
     ·Pid3抗病与感病同源基因核苷酸多态性分析及中性进化测验第65-67页
     ·Pid3抗感同源基因预测编码蛋白序列分析第67-69页
     ·Pid3在其他植物中同源基因序列分析第69-71页
   ·Pid3同源基因预测编码蛋白同源建模第71页
   ·Pid3同源基因间LRR重组研究第71-77页
     ·DG-Pid3与38-1-Pid3基因间LRR重组第72-73页
     ·A4-Pid3与38-1-Pid3基因间LRR重组第73-75页
     ·A4-Pid3与DG-Pid3基因间LRR重组第75-76页
     ·Pid3抗病与感病同源基因间LRR区域重组第76-77页
   ·Pid3各同源基因点突变与结构域缺失研究第77-82页
     ·Nipp-Pid3提前终止位点突变研究第78页
     ·DG-Pid3与38-1-Pid3点突变研究第78-80页
     ·MHD模体点突变研究第80-82页
   ·Pid3基因与抗稻瘟病基因Pi9重组第82-85页
     ·PID3与PI9的亚细胞定位第82-83页
     ·Pid3基因与Pi9基因LRR区域重组第83-85页
   ·Pid3与抗稻瘟病QTL Pb1重组第85-88页
     ·PB1的亚细胞定位第85-86页
     ·Pid3基因与PB1基因LRR区域重组第86-88页
   ·Pid3基因三片段重组第88-89页
   ·Pid3同源基因应用方面研究第89-92页
     ·Pid3同源基因间的杂交第90页
     ·水稻组织特异性表达抗稻瘟病基因Pid3第90-92页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第92-102页
   ·稻瘟病抗性(R)基因的重要作用第92-93页
   ·等位发掘在抗稻瘟病基因克隆中的重要作用第93-94页
   ·抗稻瘟病基因Pid3的进化特点第94页
   ·抗稻瘟病基因Pid3在中国水稻育种中的应用第94-95页
   ·Pid3决定对稻瘟病菌抗性特异区域第95-96页
   ·两种Pid3相关突变基因自激活作用机制第96页
   ·人工进化抗稻瘟病基因的可行性第96-100页
     ·LRR区域重组第97-98页
     ·多片段人工进化第98-100页
   ·主要结论第100-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12页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12-114页
致谢第114-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血清型的鸭疫里默氏杆菌全基因组结构特点
下一篇:利用嫁接技术研究不同年代大豆品种根系性状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