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19页 |
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大豆根系的研究 | 第12-15页 |
·大豆根系的形态特征及生长规律 | 第12页 |
·大豆根系形态特征的影响因素 | 第12-13页 |
·不同大豆根系形态的差别 | 第12-13页 |
·影响根系形态的因素 | 第13页 |
·根系性状与地上部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 第13-14页 |
·根系性状与农艺性状的关系 | 第13-14页 |
·根系性状与产量的关系 | 第14页 |
·根系研究的难点与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缺乏较好的研究方式和便捷的处理方法 | 第14-15页 |
·缺乏评价大豆根系的综合指标 | 第15页 |
·缺乏根冠关系的系统性研究 | 第15页 |
·嫁接技术在大豆研究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嫁接技术在大豆生理研究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大豆光周期及开花物质的研究 | 第15-16页 |
·根冠互作 | 第16页 |
·嫁接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 第16页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8页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嫁接技术的改进 | 第19-2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9-20页 |
·材料 | 第19页 |
·试验设计 | 第19页 |
·测定内容及方法 | 第19-20页 |
·数据统计 | 第2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0-22页 |
·砧木留子叶对嫁接植株成活率及缓苗时间的影响 | 第20-21页 |
·接穗去子叶条件下对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 第20页 |
·砧木、接穗留均留子叶条件下对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 第20-21页 |
·接穗去留子叶对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 第21页 |
·砧木子叶去除条件下对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 第21-22页 |
·不同嫁接部位对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 第22页 |
3 讨论 | 第22-25页 |
·大豆幼苗期嫁接方法的改进 | 第22-23页 |
·插接法注意事项 | 第23-25页 |
第三章 不同年代大豆品种砧木对接穗生育期性状的影响 | 第25-3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7页 |
·试验材料 | 第25-26页 |
·试验设计与方法 | 第26-27页 |
·试验设计 | 第26页 |
·调查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26-27页 |
·数据的处理分析 | 第27页 |
2 结果分析 | 第27-36页 |
·不同年代大豆品种生育期性状的差异及变化 | 第27-30页 |
·营养生长期(VE-R1) | 第27-28页 |
·生殖生长期(R1-R7) | 第28页 |
·全生育期(VE-R7) | 第28-29页 |
·生育期结构(R/V值) | 第29-30页 |
·不同年代大豆品种砧木对接穗生育期性状的影响 | 第30-36页 |
·营养生长期(VE-R1) | 第31-33页 |
·生殖生长期(R1-R7) | 第33页 |
·生育期(VE-R7) | 第33-34页 |
·生育期结构(R/V值) | 第34-35页 |
·对接穗花序形态的影响 | 第35-36页 |
3 讨论 | 第36-38页 |
第四章 不同年代大豆品种砧木对接穗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 第38-7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试验材料 | 第38页 |
·试验设计 | 第38页 |
·调查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38-39页 |
·数据处理 | 第39页 |
2 结果分析 | 第39-69页 |
·不同年代大豆品种砧木对接穗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39-50页 |
·对接穗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39-50页 |
·株高 | 第41-44页 |
·节数 | 第44-47页 |
·茎粗 | 第47-49页 |
·分枝数 | 第49-50页 |
·不同年代大豆品种根系对接穗产量贡献能力的差异 | 第50-69页 |
·对接穗生物产量贡献能力的差异 | 第50-57页 |
·接穗(ZGDD)冠层鲜重 | 第53-55页 |
·接穗(ZGDD)冠层干重 | 第55-56页 |
·接穗(ZH39)茎杆干重 | 第56-57页 |
·对接穗经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贡献能力的差异 | 第57-68页 |
·荚粒数 | 第60-62页 |
·单株荚数 | 第62-63页 |
·单株有效荚 | 第63-64页 |
·单株粒数 | 第64-65页 |
·百粒重 | 第65-66页 |
·单株粒重 | 第66-67页 |
·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系数 | 第67-68页 |
·对经济系数的影响 | 第68-69页 |
3 讨论 | 第69-73页 |
第五章 不同年代大豆品种根系性状的演变规律 | 第73-94页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73-74页 |
·试验材料 | 第73页 |
·试验设计 | 第73页 |
·调查项目及测定方法 | 第73-74页 |
·根系取样方法 | 第73页 |
·调查项目 | 第73-74页 |
·数据处理 | 第74页 |
2 结果分析 | 第74-91页 |
·不同年代大豆品种根系性状的差异及演变规律 | 第74-76页 |
·主根长 | 第74-75页 |
·侧根数 | 第75页 |
·根冠比 | 第75-76页 |
·根系生物产量 | 第76页 |
·接穗一致时不同年代大豆品种根系性状的差异及演变规律 | 第76-88页 |
·主根长 | 第79-81页 |
·侧根数 | 第81-82页 |
·根冠比 | 第82-83页 |
·根系生物产量 | 第83-84页 |
·根系性状与地上部性状的相关性 | 第84-88页 |
·不同年代大豆品种做接穗时对相同砧木根系性状的影响 | 第88-91页 |
·主根长度 | 第88-89页 |
·侧根数 | 第89-90页 |
·根冠比 | 第90页 |
·根系生物产量 | 第90-91页 |
·农艺性状与根系性状的相关系数 | 第91页 |
3 讨论 | 第91-94页 |
第六章 不同年代大豆品种砧木对接穗籽粒化学品质的影响 | 第94-105页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94页 |
·试验材料 | 第94页 |
·试验设计 | 第94页 |
·调查项目及测定 | 第94页 |
·数据处理 | 第94页 |
2 结果分析 | 第94-103页 |
·不同年代大豆品种籽粒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差异 | 第94-97页 |
·蛋白质含量 | 第95-96页 |
·脂肪含量 | 第96-97页 |
·蛋白质脂肪含量 | 第97页 |
·不同年代大豆品种砧木(根系)对接穗籽粒化学品质的影响 | 第97-103页 |
·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差异 | 第97-100页 |
·蛋白质含量 | 第98-99页 |
·脂肪含量 | 第99-100页 |
·蛋白脂肪总含量 | 第100页 |
·蛋白质和脂肪积累总量的差异 | 第100-103页 |
·蛋白质积累总量 | 第101-102页 |
·脂肪积累总量 | 第102-103页 |
3 讨论 | 第103-105页 |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 第105-111页 |
1 讨论 | 第105-109页 |
2 结论 | 第109-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21页 |
致谢 | 第121-123页 |
附录 | 第123-12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