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8页 |
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S | 第11-14页 |
符号与縮略语说明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35页 |
1 生物防治的发展简史 | 第15-16页 |
·生物防治的概述 | 第15页 |
·生物防治的发展历史 | 第15-16页 |
2 病原菌-植物-生防菌三者之间的关系 | 第16-27页 |
·病原菌 | 第16-19页 |
·植物病原菌的毒素及其作用机制 | 第16-18页 |
·致病基因的转移 | 第18-19页 |
·植物 | 第19-22页 |
·生防菌 | 第22-27页 |
3 生防芽孢杆菌的研究进展 | 第27-31页 |
·生防芽孢杆菌的定殖研究 | 第28-29页 |
·生防芽孢杆菌的抗菌物质研究 | 第29-31页 |
·细菌素 | 第30页 |
·伊枯草菌素 | 第30页 |
·多粘菌素 | 第30页 |
·杀镰孢菌素 | 第30-31页 |
·生防芽孢杆菌的诱导抗性研究 | 第31页 |
4 植物炭疽病病原菌(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研究进展 | 第31-33页 |
5 研究背景与技术路线 | 第33-35页 |
·研究背景 | 第33页 |
·技术路线 | 第33-35页 |
第二章 生防芽孢杆菌劝标记载体的构建及定殖研究 | 第35-61页 |
第一节 野生型短小芽孢杆菌质粒pPZZ84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5-43页 |
引言 | 第3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8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35-36页 |
·质粒和总DNA的提取 | 第36页 |
·引物,测序和工具酶 | 第36-37页 |
·转化方法 | 第37页 |
·两步法PCR获得质粒的全序列 | 第37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质粒pPZZ84的拷贝数 | 第37页 |
·序列分析 | 第37页 |
·核酸序列的GenBank登录号 | 第37-3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2页 |
·生防芽孢杆菌野生型质粒的分离 | 第38页 |
·短小芽孢杆菌野生型质粒pPZZ84的全序列测定 | 第38-39页 |
·短小芽孢杆菌野生型质粒pPZZ84的基因结构分析 | 第39-42页 |
·质粒pPZZ84在宿主内的拷贝数 | 第42页 |
3 讨论 | 第42-43页 |
第二节 生防芽孢杆菌gfp标记载体的构建及SQR-21的定殖研究 | 第43-61页 |
引言 | 第4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3-50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43-45页 |
·质粒的提取 | 第45页 |
·引物,测序和工具酶 | 第45页 |
·生防芽孢杆菌gfp标记载体pHapⅡ及pHapⅢ的构建 | 第45-47页 |
·pHapⅡ核酸序列的GenBank登录号 | 第47页 |
·感受态的制备 | 第47-48页 |
·转化方法及标记菌体的荧光检测 | 第48页 |
·pHapⅡ的遗传稳定性研究 | 第48页 |
·GFP蛋白在宿主中的表达 | 第48-49页 |
·标记菌株在黄瓜根际土壤及黄瓜根表的定殖 | 第49-50页 |
2 结果和分析 | 第50-58页 |
·生防芽孢杆菌的转化 | 第50-53页 |
·标记菌体的荧光检测 | 第53-54页 |
·GFP蛋白在宿主中的表达 | 第54-55页 |
·pHapⅡ在标记菌株中的稳定性研究 | 第55-57页 |
·SQR 21/pHapⅡ在黄瓜根表和根内的定殖 | 第57-58页 |
3 讨论 | 第58-60页 |
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三章 生防芽孢杆菌SQR-21,BmJ和203-7诱导黄瓜对炭疽病的系统抗性研究 | 第61-85页 |
引言 | 第61-62页 |
第一节 生防芽孢杆菌SQR-21,BmJ和203-7对黄瓜炭疽病原菌(Glomerella cingulata var.orbiculare)在黄瓜叶面定殖的影响 | 第62-7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2-64页 |
·供试材料 | 第62页 |
·植物组织和真菌DNA的提取 | 第62页 |
·生防菌菌悬液和病原菌孢子悬液的制备 | 第62页 |
·黄瓜植株的培养,生防菌剂的处理以及病原菌侵染条件 | 第62-63页 |
·病变组织及病变周围组织的采样 | 第63页 |
·病原菌孢子的萌发实验 | 第63页 |
·病变组织及病变周围组织的DNA提取 | 第63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63-64页 |
·病变组织大小的测量,分生孢子的分离以及附着胞在病变组织的观察 | 第64页 |
·数据分析 | 第64页 |
2 结果和分析 | 第64-72页 |
·Glomerella cingulata var.orbiculare的孢子萌发过程 | 第64-65页 |
·不同生防菌处理的植株病变组织大小,以及分生孢子的产孢量 | 第65-67页 |
·Glomerella cingulata var. orbiculare检测探针引物的设计 | 第67-68页 |
·黄瓜DNA对定量PCR检测Glomerella cingulata var. orbiculare的影响 | 第68-69页 |
·Glomerella cingulata var. orbiculare在植物病变组织和病变周围组织的定殖 | 第69-71页 |
·SQR-21处理对黄瓜叶面病变组织中病原菌附着胞及刚毛的影响 | 第71-72页 |
3 讨论 | 第72-74页 |
第二节 生防芽孢杆菌SQR-21,BmJ和203-7诱导黄瓜获得系统抗性研究 | 第74-8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4-77页 |
·供试材料 | 第74页 |
·植株的培养条件,生防菌剂的处理以及病原菌侵染条件 | 第74页 |
·植物组织RNA的提取和cDNA的合成 | 第74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及引物 | 第74-75页 |
·黄瓜叶片质外体液(Apoplastic fluid)的提取及蛋白的定量 | 第75页 |
·荧光次级代谢产物的检测 | 第75页 |
·抑制群体感应的检测 | 第75-76页 |
·生防芽孢菌株IAA的测定 | 第76页 |
·几丁质酶的测定 | 第76页 |
·β-1,3葡聚糖酶的测定 | 第76-77页 |
·数据统计 | 第77页 |
2 结果和分析 | 第77-82页 |
·生防芽孢杆菌SQR-21,BmJ和203-7对Pathogenesis-related(PR)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77-80页 |
·生防芽孢杆菌诱导抗性对黄瓜叶片质外体液中几丁质酶活和β-1,3葡聚糖酶活的影响 | 第80页 |
·生防芽孢杆菌SQR-21,BmJ和203-7的群体感应抑制检测 | 第80-81页 |
·生防芽孢杆菌SQR-21对植物酚类抗毒素的诱导 | 第81-82页 |
·生防芽孢杆菌SQR-21,BmJ和203-7分泌的IAA测定 | 第82页 |
3 讨论 | 第82-84页 |
4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四章 生防芽孢杆菌SQR-21对激活拟南芥抗病激素免疫调控的研究 | 第85-93页 |
前言 | 第85-8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6-88页 |
·供试材料 | 第86页 |
·植物组织RNA的提取和cDNA的合成 | 第86页 |
·PCR及引物 | 第86-87页 |
·植株的培养条件,生防菌剂的处理以及病原菌侵染条件 | 第87页 |
·生防菌菌悬液和病原菌孢子悬液的制备 | 第87页 |
·化学诱导 | 第87-88页 |
2 结果和分析 | 第88-91页 |
·SQR-21对拟南芥野生型Col-1/灰霉的诱导抗性研究 | 第88-90页 |
·SQR-21对拟南芥不同激素诱导系统突变子的诱导抗性研究 | 第90-91页 |
3 讨论 | 第91-92页 |
4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03页 |
全文结论 | 第103-105页 |
创新点 | 第105-107页 |
附录 | 第107-12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已(待)发表的论文 | 第121-123页 |
致谢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