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大地和天空--庄子“虚静说”的存在论美学意义阐释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绪论 | 第9-14页 |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9-11页 |
| ·本选题的意义、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1-14页 |
| ·选题意义和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 ·基本思路 | 第13-14页 |
| 1 虚静作为人的审美生存态度 | 第14-30页 |
| ·虚静作为自然之道的根本属性 | 第14-18页 |
| ·虚静为万物之本 | 第14-15页 |
| ·世界的无法认知 | 第15-16页 |
| ·人的虚静生存是符合自然之道的生存 | 第16-18页 |
| ·虚静作为人之“德” | 第18-23页 |
| ·以虚静的生存态度处“无为而无不为” | 第18-21页 |
| ·以虚静的生存态度超越世俗功利 | 第21-22页 |
| ·以虚静的生存态度与万物合一 | 第22-23页 |
| ·虚静精神作为我国古代艺术审美精神的本源 | 第23-30页 |
| ·虚静生存态度能够完整地呈现人的生存境遇 | 第24-25页 |
| ·人以虚静之心能够体悟真理 | 第25-27页 |
| ·艺术作品是人的虚静生存的产物 | 第27-30页 |
| 2 美在人的虚静生存中呈现 | 第30-42页 |
| ·美产生于人的虚静生存 | 第30-34页 |
| ·美与道一样具有虚静的本性 | 第30-31页 |
| ·美的“无用之用” | 第31-33页 |
| ·美产生于“世界”与“大地”的冲突 | 第33-34页 |
| ·美需要借助人的生存来显现自身 | 第34-37页 |
| ·美在艺术作品中呈现 | 第34-35页 |
| ·美在人的生存境遇中呈现 | 第35-36页 |
| ·美的境界是忘我物化的境界 | 第36-37页 |
| ·美的言说是全人类的、历史性的言说 | 第37-42页 |
| ·美作为人的共通感 | 第38-39页 |
| ·美源于“与世俗处” | 第39-40页 |
| ·美引领人们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 | 第40-42页 |
| 3 以虚静生存通往天人合一 | 第42-52页 |
| ·虚静生存的审美境界 | 第42-46页 |
| ·以虚静生存超越科技理性 | 第42-43页 |
| ·以虚静生存超越语言之篱 | 第43-45页 |
| ·虚静生存与“思”之任务 | 第45-46页 |
| ·虚静生存是人类通往自由的道路 | 第46-49页 |
| ·虚静生存连通“有”和“无” | 第46-47页 |
| ·虚静生存连通历史和未来 | 第47-48页 |
| ·虚静生存通往澄明之境 | 第48-49页 |
| ·以虚静生存重建诗性家园 | 第49-52页 |
| ·重回天人合一 | 第49-50页 |
| ·踏上归家之途 | 第50页 |
| ·守护大地和天空 | 第50-52页 |
| 结束语 | 第52-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