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变性因素引起的耕地等别质量变化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8-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7页 |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7-23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3-27页 |
·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文章架构与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 | 第27-29页 |
·突变理论 | 第27页 |
·农用地分等理论 | 第27-28页 |
·人地关系协调理论 | 第28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8-29页 |
第3章 驱动因素的归类与分析 | 第29-35页 |
·耕地等别质量突变的概念界定 | 第29-31页 |
·“突变”概念界定 | 第29-30页 |
·突变因素对农用地分等指标的影响分析 | 第30-31页 |
·耕地数量增加 | 第31-33页 |
·土地整理 | 第31-32页 |
·土地复垦 | 第32页 |
·土地开发 | 第32页 |
·其他 | 第32-33页 |
·耕地数量减少 | 第33-34页 |
·耕地生态退耕 | 第33页 |
·农业结构调整 | 第33页 |
·建设占用 | 第33-34页 |
·耕地灾毁 | 第34页 |
·耕地质量建设 | 第34-35页 |
·基本农田整理 | 第34页 |
·土地整理 | 第34-35页 |
第4章 突变性因素引起的耕地等别质量及产能变化 | 第35-45页 |
·新增、减少类型耕地等别质量评价 | 第35-39页 |
·评定原则 | 第35页 |
·评价方法选择 | 第35-36页 |
·《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方法 | 第36-38页 |
·相邻地块比较法 | 第38-39页 |
·产能核算 | 第39-42页 |
·产能核算的原则 | 第39页 |
·产能核算技术路线 | 第39-40页 |
·理论产能核算 | 第40-41页 |
·可实现产能核算 | 第41页 |
·实际产能核算 | 第41-42页 |
·耕地质量建设区等别质量评定 | 第42-45页 |
·建设区耕地等别质量评定 | 第42-44页 |
·建设前后耕地等别质量对比分析 | 第44-45页 |
第5章 实证研究——以北京市以大兴区为例 | 第45-97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45-59页 |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 第45-46页 |
·自然概况 | 第46-47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47页 |
·农业基础设施概况 | 第47-48页 |
·土地利用概况 | 第48-53页 |
·上一轮农用地分等成果 | 第53-59页 |
·新增耕地等别质量评定 | 第59-76页 |
·研究区新增耕地概况及类型划分 | 第59-61页 |
·评定方法的选取 | 第61页 |
·农用地分等基本参数的确定 | 第61-65页 |
·土地整理新增耕地质量评价 | 第65-68页 |
·土地复垦新增耕地质量评价 | 第68-70页 |
·土地开发新增耕地质量评价 | 第70-73页 |
·新增耕地质量变化综合分析 | 第73-74页 |
·新增耕地产能核算 | 第74-76页 |
·减少耕地质量评定及产能核算 | 第76-83页 |
·减少耕地概况及类型划分 | 第76-78页 |
·减少耕地等别质量分析 | 第78-80页 |
·减少耕地产能核算分析 | 第80-83页 |
·耕地建设区耕地等别质量评定 | 第83-89页 |
·耕地建设区概况及类型划分 | 第83-84页 |
·建设区耕地等别质量评价 | 第84-87页 |
·建设前后耕地等别质量对比分析 | 第87-88页 |
·耕地建设区产能核算 | 第88-89页 |
·大兴区耕地质量变化综合评价 | 第89-91页 |
·自然等别质量变化分析 | 第89-90页 |
·利用等别变化分析 | 第90页 |
·经济等别变化分析 | 第90-91页 |
·大兴区产能变化综合分析 | 第91-93页 |
·增加耕地产能情况 | 第92页 |
·减少耕地产能情况 | 第92页 |
·耕地建设区产能情况 | 第92-93页 |
·综合产能分析 | 第93页 |
·大兴区产能变化趋势分析 | 第93-97页 |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 第97-101页 |
·结论 | 第97-98页 |
·可能存在的创新点 | 第98-99页 |
·讨论 | 第99-101页 |
致谢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8页 |
附录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