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导论 | 第8-15页 |
一、李步云人权思想的研究意义 | 第8页 |
二、李步云人权思想的研究现状 | 第8-9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一)文献解读法 | 第9页 |
(二)知识社会学的方法 | 第9-10页 |
四、李步云人权思想分期 | 第10-15页 |
(一)70 年代中期——80 年代末:为人权解禁开路 | 第10-12页 |
(二)90 年代初——2004 年:确立人权基本理论 | 第12-14页 |
(三)2004 年至今:完善人权实现思想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李步云人权思想的法哲学基础 | 第15-23页 |
一、法的双重性与法的基本矛盾 | 第15-18页 |
二、法的应然与实然 | 第18-23页 |
(一)具体内容 | 第18-19页 |
(二)学说评析 | 第19-23页 |
第二章 李步云人权基本理论 | 第23-49页 |
一、人权定义 | 第23-26页 |
(一)人权与权利 | 第24页 |
(二)人权与公民权 | 第24-25页 |
(三)人权与主权 | 第25-26页 |
二、人权的本原 | 第26-30页 |
(一)“本性来源说” | 第26-27页 |
(二)“本性来源说”的成因 | 第27-30页 |
三、人权的构成要素 | 第30-34页 |
(一)人权主体 | 第30-33页 |
(二)人权内容(人权客体) | 第33-34页 |
四、人权的存在形态 | 第34-39页 |
(一)“三阶论” | 第34-36页 |
(二)“三阶论”的认识 | 第36-39页 |
五、人权的属性 | 第39-49页 |
(一)普遍性与特殊性 | 第39-43页 |
(二)政治性与超政治性 | 第43-46页 |
(三)权利与义务的辩证统一 | 第46-49页 |
第三章 李步云的具体人权观 | 第49-58页 |
一、自由权 | 第49-50页 |
二、平等权 | 第50-52页 |
三、其他具体人权 | 第52-58页 |
(一)知情权 | 第52-54页 |
(二)生存权 | 第54-55页 |
(三)工作权 | 第55-56页 |
(四)发展权 | 第56-58页 |
第四章 李步云的人权实现思想 | 第58-65页 |
一、人权实现的制约因素 | 第58-60页 |
二、人权实现的社会条件 | 第60-65页 |
(一)市场经济 | 第60页 |
(二)民主政治 | 第60-61页 |
(三)法治国家 | 第61-62页 |
(四)和谐社会 | 第62-63页 |
(五)人权文化——以人为本 | 第63-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李步云著作年谱 | 第69-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71-72页 |
后记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