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政治论文

当代日本特设道德课衍进的历史脉络及其启示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2页
引言第12-28页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第12-16页
  1. 我国道德教育存在突出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校道德教育第12-13页
  2. 日本“特设道德课”的实践成效引发了人们的关注与思考第13-15页
  3. 当代日本特设道德课的成功经验对我国道德教育课程改革具有某种借鉴意义第15页
  4. 对当代日本特设道德课历史衍进脉络的专题研究有待深入第15-16页
 (二) 核心概念界定第16-19页
  1. 学校道德教育与学校道德教育课程第16-19页
  2. 日本特设道德课第19页
 (三) 相关文献综述第19-26页
  1. 国内关于日本教育研究的现状及趋势第20-24页
  2. 国外关于日本教育研究的现状及趋势第24-26页
 (四) 本研究拟采用的研究方法第26-28页
  1. 文献法第26页
  2. 比较分析法第26-27页
  3. 历史研究法第27-28页
一、 战后初期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课程的概况第28-34页
 (一) 二战结束前日本学校主要道德教育课程——修身科第28-31页
  1. “修身科”的起源及其发展概况第28-30页
  2. 二战结束后“修身科”命运的终结第30-31页
 (二) 二战结束初期日本学校主要道德教育课程——公民科与社会科第31-34页
  1. 战后“公民科”与“社会科”的设置及其发展概况第31-32页
  2. “社会科”在道德教育实践中存在的缺陷第32-34页
二、 战后日本特设道德课的衍进历程第34-48页
 (一) 二战后至 50 年代末:日本特设道德课的孕育与形成时期第34-38页
  1. 日本特设道德课的孕育时期第34-36页
  2. 日本“特设道德课”正式确立的历程第36-38页
 (二) 20 世纪 60 年代至 70 年代:日本特设道德课的实践摸索时期第38-41页
  1. 背景:道德教育荒废现象引发人们对道德教育课程改革的反思第38-39页
  2. 日本特设道德课在教育改革与探索中趋向规范第39-41页
 (三) 20 世纪 80 至 90 年代末:日本特设道德课的充实与改善时期第41-44页
  1. 背景:西方发达国家掀起重视学校道德教育课程的热潮第41-42页
  2. 日本特设道德课的充实与改善第42-44页
 (四) 20 世纪 90 年代末至今:日本特设道德课的优化与成熟化时期第44-48页
  1. 背景:新世纪道德教育的困顿所引发社会问题为特设道德课的优化提供了条件第44-45页
  2. 日本特设道德课基本趋于优化与成熟第45-48页
三、 日本特设道德课衍进过程中的内在逻辑第48-60页
 (一) 道德教育由压抑人性、漠视人性向“丰富人性”转变第48-51页
 (二) 道德教育由“臣民”道德向“公民”道德转变第51-54页
 (三) 道德教育课由知识本位向生活本位回归第54-57页
 (四) 道德教育课的地位逐步提升与巩固第57-60页
四、 日本特设道德课衍进中存在的局限及发展面临的困境第60-66页
 (一) 日本特设道德课充斥愈来愈浓的政治主义色彩第60-62页
 (二) 日本特设道德课在实际操行中存在形式化现象第62-63页
 (三) 日本特设道德课面临是否学科化的艰难抉择第63-66页
五、 日本特设道德课对我国现行道德教育课程改革的借鉴意义及启蕴第66-86页
 (一) 日本特设道德课的改革机制对我国道德课程改革的指导意义第66-74页
  1. 道德教育课程改革应树立“求同存异”的思想,保持相对稳定性第66-69页
  2. 道德教育课程改革应以科学的理论为依据,体现规范性第69-72页
  3. 道德教育课程改革应着眼于教育实践,体现务实性第72-74页
 (二) 日本特设道德课在学校教学实践层面上的可鉴经验与启示第74-86页
  1. 学校道德教育课程的结构体系:建立“三位一体”的学校道德教育体系第74-77页
  2. 学校道德教育课程的教师观:实行班主任负责制第77-80页
  3. 学校道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重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第80-82页
  4. 学校道德教育课程的评价方式:采取学生自评的评价方式第82-86页
余论第86-87页
参考文献第87-92页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第92-93页
致谢第93-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窦桂梅语文教育思想及实践研究
下一篇:泰安市泰山区初级中学田径课程教学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