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公共治理理论视角下我国压力维稳的困境及其突破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一、绪论第9-20页
 (一)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第9-12页
  1. 问题的提出第9-10页
  2. 研究意义第10-12页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7页
  1. 关于公共治理理论的研究现状第12-13页
  2. 关于压力维稳的研究现状第13-16页
  3. 公共治理理论视角下我国压力维稳的研宄现状第16-17页
 (三) 本文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第17-20页
  1. 本文研究方法第17-18页
  2. 本文的创新之处第18-20页
二、相关概念辨析及分析框架第20-32页
 (一) 相关概念界定及其区别与联系第20-26页
  1. 公共治理理论的概念、特征及其与治理、善治的区别联系第20-22页
  2. 压力维稳的概念、特征及其与压力型体制的区别与联系第22-26页
 (二)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26-27页
 (三) 公共治理理论突破压力维稳困境的适用性分析第27-30页
  1. 维稳是一种公共事务治理第27-28页
  2. 公共治理理论突破我国压力维稳困境的适用性分析第28-30页
 (四) 本文分析框架第30-32页
三、当前我国压力维稳的困境解读第32-39页
 (一) 当前我国压力维稳治理的困境分析第32-36页
  1. 压力维稳导致维稳不稳的恶性循环第32-33页
  2. 压力维稳导致维稳投入的低效率第33-34页
  3. 压力维稳加剧社会主体之间的不信任第34-35页
  4. 压力维稳导致维稳异化第35-36页
 (二) 压力维稳导致的危害第36-39页
  1. 压力维稳加剧社会风险第36页
  2. 压力维稳侵蚀社会资本第36-37页
  3. 压力维稳破坏政治与法律权威第37页
  4. 压力维稳阻碍政府改革与发展第37-38页
  5. 压力维稳破坏社会公平与正义第38-39页
四、我国压力维稳陷入困境的原因分析第39-47页
 (一) 公共治理理论视角下我国维稳的应然要求第39-42页
  1. 维稳应该以公平与正义为基础第39-40页
  2. 维稳应该以矛盾主体的有效互动为基础第40页
  3. 维稳应该以法治和规则为基础第40页
  4. 维稳应该以主动治理为基础第40-41页
  5. 维稳应该以公民、社会的自治为基础第41页
  6. 维稳应该以政府改革与发展为基础第41-42页
 (二) 当前我国压力维稳陷入困境的原因分析第42-47页
  1. 压力维稳以单一的政治权威为基础,破坏了维稳应有的公平与正义第42-43页
  2. 压力维稳导致体制性防卫过当,限制维稳过程中与公民和社会的互动第43-44页
  3. 压力维稳过程的运动化和非规则化,不利于社会矛盾的协调治理第44页
  4. 压力维稳权力的单向运行,不利于多中心治理,加剧维稳张力第44-45页
  5 压力维稳不利于政府改革与发展,导致政府应对社会矛盾冲突能力不足第45-47页
五、突破我国压力维稳困境的对策第47-57页
 (一) 树立维稳的新思维:从管制走向善治第47-49页
  1. 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第48页
  2. 从更加注重协商共治第48-49页
  3. 更加注重民主法治第49页
  4. 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第49页
 (二) 由“政府本位”到“社会本位”,为维稳创造公正的环境第49-51页
  1. 在转变政府本位思想观念,树立社会本位观念第50页
  2. 强化制度建设,确保社会本位观念落到实处第50-51页
 (三) 增强体制容纳力,完善利益表达机制,实现矛盾冲突主体良性互动第51-52页
  1. 要正确的界定和认识社会矛盾冲突第51页
  2.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第51-52页
  3. 完善利益表达机制,提升体制包容力,推动多主体的互动第52页
 (四) 完善维稳制度建设,实现维稳规则化、法制化第52-53页
  1. 建立和完善社会危机预警机制第52-53页
  2. 建立和完善维稳治理机制第53页
  3. 强化维稳责任制度建设第53页
 (五) 培育公民社会,推动社会组织发展,构筑社会矛盾冲突缓冲带第53-55页
  1. 还权于民,大力推进公民意识的培养,建设公民社会第54页
  2. 还权于社会,培育社会组织,构筑社会矛盾冲突缓冲带第54-55页
 (六) 加快政府改革与发展,提升政府治理社会矛盾的能力第55-57页
  1. 深化政府体制改革,优化政府职能,提升政府效能第55-56页
  2. 加速社会管理机制创新,提升政府应对社会矛盾冲突的管理能力第56-57页
六、结语第57-58页
注释第58-62页
参考文献第62-65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目录第65-66页
致谢第66-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政府部门间协调与合作的困境及选择--基于整体主义的视角
下一篇:东北地区保家仙信仰的人类学考察--以黑龙江省绥化市为调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