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2页 |
一、绪论 | 第12-17页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 “整体政府”理论及实践的兴起 | 第12页 |
2. 社会问题的愈加复杂要求政府部门间的协调与合作 | 第12页 |
3. 十七大报告:加大政府机构整合力度 | 第12-13页 |
4. 十八大报告: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 | 第13页 |
5. 以大部制为代表的政府机构改革不能完全解决部门间协调与合作问题 | 第13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三) 论文的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 研究思路和框架 | 第15-16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四)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二、政府部门间协调与合作概述 | 第17-25页 |
(一) 政府部门间协调与合作的内涵 | 第17-18页 |
1. 合作的含义 | 第17页 |
2. 协调与行政协调 | 第17-18页 |
(二) 政府部门间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 | 第18-19页 |
1. 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发展的趋势 | 第18页 |
2. 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要求 | 第18-19页 |
3. 消解部门主义,解决政府内部跨部门合作的困境的需要 | 第19页 |
4. 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要求 | 第19页 |
(三) 西方国家政府部门间协调与合作:从“协同政府”到“整体政府” | 第19-24页 |
1. “协同政府”(Joi nt-Up Government,JUG) | 第19-21页 |
2. “整体政府”(Holi stic Government,HG) | 第21-24页 |
(四)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三、政府部门间协调与合作的方法论基础 | 第25-36页 |
(一) 西方社会科学界的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之争 | 第25-30页 |
1. 个体主义方法论对社会科学的统治 | 第25-28页 |
2. 整体主义方法论的复兴 | 第28-30页 |
(二) 整体主义方法论的主要观点 | 第30-31页 |
1. 黑格尔 | 第30页 |
2. 迪尔凯姆 | 第30-31页 |
3. 卢瑟福 | 第31页 |
(三) 整体主义方法论影响下的组织管理理论 | 第31-33页 |
1. 福列特的整合理论 | 第31-32页 |
2. 巴纳德的系统行政组织理论 | 第32-33页 |
(四) 整体主义——政府部门间协调与合作的逻辑起点 | 第33-34页 |
1. “部门重组”是基础 | 第34页 |
2. “有机协调”是关键 | 第34页 |
3. “理念整合”是更高要求 | 第34页 |
(五)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四、当前我国政府部门间协调与合作的实践与困境 | 第36-46页 |
(一) 当前我国政府部门间协调与合作的实践 | 第36-41页 |
1. 2008年以前的政府机构改革 | 第36-37页 |
2. 2008年国务院大部制改革 | 第37-39页 |
3. 2013年国务院大部制改革 | 第39-40页 |
4. 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 | 第40页 |
5. 各种议事协调机构的设立 | 第40-41页 |
(二) 政府部门间协调与合作的困境 | 第41-45页 |
1. 缺乏部门合并后的目标整合,忽视“整体型”价值塑造 | 第41-42页 |
2. 部门主义、利益冲突仍然存在 | 第42-43页 |
3. 改革造成冗员,增加行政成本 | 第43页 |
4. 重复建设、重复执法 | 第43-44页 |
5. 缺乏长效机制和法律保障 | 第44-45页 |
(三)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五、突破个体主义:整体主义视角下政府部门间协调与合作的选择 | 第46-55页 |
(一) 结构整合:部门及公务人员职责的有机整合及再定位 | 第46-49页 |
1. 大部制和协调机构的完善和优化 | 第46-47页 |
2. 公务人员的重新整合与定位 | 第47-48页 |
3. 职能划分与责任制度的再创新 | 第48-49页 |
4. 整体顺畅、内外和谐的沟通渠道 | 第49页 |
(二) 资源整合:信息和资源垄断的打破 | 第49-51页 |
1. 信息开发和数据库的整合 | 第49-51页 |
2. 行政流程再造 | 第51页 |
(三) 文化整合:价值观和信任感的建立 | 第51-53页 |
1. 价值取向:塑造“整体型”价值理念 | 第52-53页 |
2. 信任感:构建不同部门及公务人员之间基于共同理念的相互信任 | 第53页 |
(四) 辅助机制:利益平衡与激励创新 | 第53-54页 |
1. 利益划分:冲破部门利益,建立利益协调机制 | 第53-54页 |
2. 激励机制:重视“合作精神”与正向激励 | 第54页 |
(五)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结语 | 第55-57页 |
注释 | 第57-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