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协奏曲《走西口》创作手法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绪论 | 第8-11页 |
| ·该选题的意义 | 第8-9页 |
| ·从“二人台”到“走西口” | 第9-10页 |
| ·研究方式、方法 | 第10-11页 |
| 一、《走西口》创作背景及总体音乐特色 | 第11-14页 |
| ·第一作者南维德创作生涯与成就 | 第11页 |
| ·第二作者魏稼稔创作生涯与成就 | 第11-12页 |
| ·从“民歌”到“器乐”的演变 | 第12-14页 |
| 二、《走西口》主题旋律发展及方式 | 第14-27页 |
| ·主题的创作及发展 | 第14-16页 |
| ·复调化的旋律发展方式 | 第16-25页 |
| ·模仿复调的运用 | 第16-19页 |
| ·对比复调的运用 | 第19-20页 |
| ·模仿与对比相结合的复调技法运用 | 第20-25页 |
| ·笛子“华彩”乐段旋律发展 | 第25-27页 |
| 三、《走西口》曲体结构特点 | 第27-34页 |
| ·宏观结构分析 | 第27-29页 |
| ·微观结构分析 | 第29-31页 |
| ·曲式结构的民族化 | 第31-34页 |
| 四、《走西口》和声运用特点 | 第34-46页 |
| ·传统和声技法的运用 | 第34-43页 |
| ·大小调和声体系在民乐中的运用 | 第34-39页 |
| ·副属和弦连锁进行在连接部分的运用 | 第39-41页 |
| ·低音级进与持续音在乐曲中的运用 | 第41-43页 |
| ·传统和声技法的扩展 | 第43-45页 |
| ·附加音和弦的运用 | 第43-44页 |
| ·“替代音”与“五声性五音和弦”的运用 | 第44-45页 |
| 小结 | 第45-46页 |
| 五、《走西口》的乐队配器特色 | 第46-57页 |
| ·组合方式特色 | 第46-53页 |
| ·纯音色的配置 | 第46-48页 |
| ·对比音色的配置 | 第48-50页 |
| ·混合音色的配置 | 第50-53页 |
| ·西洋乐器的民族化 | 第53-56页 |
| ·模拟民族器乐的特色奏法 | 第53-54页 |
| ·支声复调式的旋律线条的运用 | 第54-55页 |
| ·加花变奏式的织体配合 | 第55-56页 |
| 小结 | 第56-57页 |
| 结语 | 第57-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0页 |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