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科学、科学研究论文--世界各国科学研究事业论文--中国论文

基于开放式实验室途径的我国科技管理运行机制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9页
目录第9-16页
第1章 绪论第16-28页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6-17页
     ·研究背景第16页
     ·研究意义第16-17页
   ·L途径科技管理的核心概念界定第17-19页
   ·与L途径的理念相关的科技管理概念第19-22页
     ·科技创新的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转变第19-20页
     ·科技发展与科研机构的非线性与混沌特征第20-21页
     ·科技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性第21页
     ·科学制度与政策的“跨社会效仿”第21页
     ·科学顾问与第五部门第21-22页
   ·主要研究方法第22-23页
     ·注重理论方法的借鉴与创新第23页
     ·偏好分析与反射分析方法相结合第23页
     ·逻辑推演法第23页
   ·研究的主要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3-28页
     ·主要研究目标第24页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4-26页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26-28页
第2章 L途径科技管理与科技政策综述及其理论基础第28-54页
   ·L途径科技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8-32页
     ·公共科技管理/政府科技管理的内涵与理论基础第28-29页
     ·主要发达国家的科技管理模式第29-30页
     ·科技政策失灵及其制定主体变迁第30-31页
     ·科学院、院士制度及其改进第31-32页
     ·我国科技管理现状及其不足第32页
   ·科技政策研究的综述及其研究框架第32-36页
     ·科技政策研究:综述及反思第32-33页
     ·科学政策、技术政策与创新政策第33-34页
     ·扩散导向与使命导向的科技政策第34-35页
     ·科技政策文化及其研究框架第35-36页
   ·主要国家科技管理体制与创新政策概述第36-44页
     ·美国科技管理体制及其政策第36-39页
     ·德国科技管理体制及其政策第39-41页
     ·日本科技管理体制及其政策第41-43页
     ·中国科技管理体制及其政策第43-44页
   ·L途径科技管理的理论基础第44-54页
     ·“科、技、产”的创新基因第44-47页
     ·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理论第47-48页
     ·系统失效理论第48页
     ·科学社会契约——委托代理理论第48-50页
     ·国家创新系统论第50-54页
第3章 主要国家科研机构管理——开放式实验室建设研究第54-76页
   ·科研机构管理概述第54-57页
     ·科技管理的内容第54-55页
     ·国家实验室建设第55-56页
     ·科技行政关联机构研究第56-57页
   ·主要国家实验室建设概况第57-62页
     ·美国国家实验室建设第57-59页
     ·欧盟国家实验室建设第59-60页
     ·中国国家实验室建设第60-62页
   ·著名国家实验室科技管理研究第62-71页
     ·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第62-65页
     ·美国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第65-68页
     ·英国卡文迪什国家实验室第68-70页
     ·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第70-71页
   ·我国科技管理模式改革——基于西方国家的启示第71-76页
第4章 L途径的科技管理运行机制第76-96页
   ·基于公共治理的科技管理第76-80页
     ·公共治理的逻辑第76-77页
     ·基于公共治理的科技创新管理模型第77-78页
     ·L途径科技管理决策机制及其创新第78-79页
     ·L途径科技管理运行的基元规律第79页
     ·科技管理的集群策动第79-80页
   ·L途径科技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第80-84页
     ·共享机制建设第80-82页
     ·评估检测机制建设第82-83页
     ·激励机制建设第83-84页
   ·L途径科技管理运行机制的关键模块第84-93页
     ·国家基础研究实验基地第84-85页
     ·自然科技资源平台建设第85-87页
     ·数据共享工程第87-89页
     ·信息服务平台第89-92页
     ·网络实验室第92-93页
   ·L途径科技管理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第93-96页
     ·合理引进国外优秀科研人才第94页
     ·加大对研究生和青年科学家的培养与资助第94页
     ·提升女性在理工学科领域的地位第94页
     ·选拔和培养研发人才标准第94-96页
第5章 L途径科技管理实证研究第96-118页
   ·科技投资决策与评价第96-99页
   ·科技资源配置第99-101页
   ·L途径科技管理效率评价第101-108页
   ·L途径科技发展指标评测第108-111页
   ·案例研究——基于灰色关联度的我国区域科技创新管理效率评价第111-118页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第111-112页
     ·指标权重分配与计算第112-113页
     ·基于灰色关联的隶属度求解第113-116页
     ·综合评价及其排序第116-118页
第6章 L途径科技管理立法体系建设第118-128页
   ·立法策略研究第118-120页
     ·立法的基本指导原则第118页
     ·L途径科技管理模式的基本立法原则第118-119页
     ·立法技术分析第119页
     ·L途径科技管理立法论证第119-120页
   ·科技投入的政策法规研究第120-123页
     ·我国科技投入现状及其政策法规概述第120-121页
     ·L途径科技投入总体立法研究第121-122页
     ·L途径科技投入分层次立法或政策制定第122-123页
   ·科技共享的政策法规研究第123-125页
     ·现有政策法规供给及其实施效果第123-124页
     ·L途径科技资源共享的总体立法研究第124-125页
     ·L途径科技资源共享的分层次立法或政策制定第125页
   ·绩效管理的政策法规研究第125-128页
     ·L途径科技管理绩效评价机制第125-126页
     ·现有科技绩效评价的政策法的实施效果第126页
     ·L途径科技管理绩效评价政策法规建设规划第126-128页
第7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128-132页
   ·全文总结第128-130页
   ·不足与展望第130-132页
参考文献第132-142页
致谢第142-144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第144-145页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44页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项目第144页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编写的著作第144-145页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获奖励第145页

论文共1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高技术研发国家计划的组织管理问题研究
下一篇:论“跨学科”的谱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