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阴纲目》调经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2页 |
| 前言 | 第12-14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4-28页 |
| 一、关于《济阴纲目》的学术特点研究 | 第14-18页 |
| 1. 《济阴纲目》的源流 | 第14-16页 |
| 2. 关于《济阴纲目》内容的研究 | 第16-18页 |
| ·在优生方面的贡献 | 第16页 |
| ·在外治法方面的研究 | 第16-17页 |
| ·临证重肝脾 | 第17-18页 |
| 二、历代医家对月经病的认识 | 第18-22页 |
| 1. 对月经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8-19页 |
| 2. 对月经病的治法用药的认识 | 第19-22页 |
| 三、当代医家对月经病.的认识 | 第22-28页 |
| 1. 现代医学对月经病的认识 | 第22-24页 |
|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 第23页 |
| ·闭经 | 第23页 |
| ·痛经 | 第23页 |
| ·经前期综合征 | 第23页 |
| ·围绝经期综合征 | 第23-24页 |
| ·多囊卵巢综合征 | 第24页 |
| 2. 中西医相参治疗月经病 | 第24-28页 |
| ·崩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 第24-25页 |
| ·闭经 | 第25页 |
| ·痛经 | 第25页 |
| ·经前期综合征 | 第25-26页 |
| ·经断前后诸证 | 第26页 |
| ·月经先期 | 第26页 |
| ·月经后期 | 第26-28页 |
| 第二部分 数据分析 | 第28-52页 |
| 一、方剂来源 | 第28页 |
| 二、信息预处理 | 第28-36页 |
| 1. 方药名称 | 第28-29页 |
| 2. 主治病证 | 第29页 |
| 3. 方药分类 | 第29页 |
| 4. 建立数据基本信息表 | 第29-36页 |
| 三、数据分析 | 第36-52页 |
| 1. 药物频数分析 | 第36-40页 |
| 2. 药对与药组分析 | 第40-50页 |
| 3. 方剂频数分析 | 第50页 |
| 4. 主治病证频数分析 | 第50-52页 |
| 第三部分 理论分析 | 第52-76页 |
| 一、药物分析 | 第52-56页 |
| 1. 分类分析 | 第52-54页 |
| 2. 性味分析 | 第54-55页 |
| 3. 归经分析 | 第55-56页 |
| 二、配伍分析 | 第56-76页 |
| 1. 关于配伍意义 | 第56-57页 |
| 2. 《济阴》用药配伍分析 | 第57-76页 |
| ·人参、黄芪 | 第57-58页 |
| ·人参、茯苓 | 第58-59页 |
| ·人参、白术 | 第59-61页 |
| ·人参、当归 | 第61页 |
| ·黄芪、白术 | 第61-62页 |
| ·当归、川芎 | 第62-63页 |
| ·当归、白芍 | 第63-64页 |
| ·白芍、熟地 | 第64-65页 |
| ·黄芪、当归 | 第65-66页 |
| ·柴胡、白芍 | 第66-67页 |
| ·柴胡、黄芩 | 第67-68页 |
| ·白芍、甘草 | 第68-69页 |
| ·桃仁、红花 | 第69-70页 |
| ·阿胶、艾叶 | 第70-71页 |
| ·牡丹皮、赤芍 | 第71-72页 |
| ·黄芩、白芍 | 第72页 |
| ·香附、当归 | 第72-73页 |
| ·川芎、白芍 | 第73-74页 |
| ·熟地、当归 | 第74页 |
| ·黄芩、生地 | 第74-76页 |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76-92页 |
| 一、调经方剂组方特点 | 第76-81页 |
| 1. 补气剂配行气药 | 第76页 |
| 2. 补血剂配补气药 | 第76-77页 |
| 3. 补血剂配活血药 | 第77-78页 |
| 4. 补血剂配行气药 | 第78-79页 |
| 5. 补血剂配健脾药 | 第79页 |
| 6. 活血化瘀剂配行气药 | 第79-80页 |
| 7. 活血化瘀剂配伍补气药 | 第80页 |
| 8. 止血剂配活血药 | 第80-81页 |
| 9. 止血剂配清热药 | 第81页 |
| 二、调经方剂组方思维 | 第81-92页 |
| 1. 重视补益,尤重补血 | 第81-85页 |
| ·关于补益的统计 | 第81-82页 |
| ·《济阴纲目》调经方剂对补法的应用 | 第82页 |
| ·四物汤的应用 | 第82-85页 |
| 2. 重视肝脾,尤重于肝 | 第85-89页 |
| ·重视肝 | 第85-88页 |
| ·注重脾胃 | 第88-89页 |
| 3. 重视理血,尤重活血 | 第89-92页 |
| 结论 | 第92-93页 |
| 致谢 | 第93-94页 |
| 参考文献 | 第94-99页 |
| 附录 | 第99-112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第112-114页 |
| 个人简历 | 第114-115页 |
| 附件 | 第115-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