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缩略语表 | 第1-8页 |
|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 ABSTRACT | 第10-13页 |
| 前言 | 第13-15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5-32页 |
| 综述一 中医学对静脉相关疾病的认识 | 第15-23页 |
| 1. 祖国医学对静脉相关疾病的认识 | 第15-17页 |
| 2. 现代中医学对静脉疾病的研究概况 | 第17-23页 |
|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研究与认识 | 第23-32页 |
| 1. 现代医学对血栓性浅静脉炎形成机制的认识 | 第23-24页 |
| 2. 现代医学对血栓性浅静脉炎病因及发病机理的认识 | 第24-26页 |
| 3. 现代医学对血栓性浅静脉炎的诊断检查 | 第26-29页 |
| 4. 现代医学对输液性浅静脉炎的认识 | 第29-32页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32-42页 |
| 1. 研究对象 | 第32-34页 |
| ·病例来源 | 第32-33页 |
| ·诊断、分级标准 | 第33页 |
| ·纳入病例标准 | 第33页 |
| ·排除标准 | 第33-34页 |
| ·剔除标准 | 第34页 |
| ·脱落标准 | 第34页 |
| ·中断标准 | 第34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 ·观察治疗组 | 第34页 |
| ·对照治疗组 | 第34页 |
| ·疗效评价标准 | 第34-35页 |
| 3. 临床疗效 | 第35-39页 |
| ·临床总疗效 | 第35页 |
| ·实验指标的评定 | 第35-39页 |
| 4. 讨论 | 第39-41页 |
| ·肿瘤留置化疗致静脉炎的机制 | 第39页 |
| ·康脉Ⅱ号胶囊治疗静脉炎的机理 | 第39-40页 |
| ·蓬子菜浸出液湿敷治疗静脉炎的机理及优点 | 第40-41页 |
| 5. 结论 | 第41-42页 |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第42-70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42-44页 |
| ·实验动物 | 第42页 |
| ·实验药物 | 第42页 |
| ·实验试剂 | 第42-43页 |
| ·主要仪器 | 第43-44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44-51页 |
| ·动物分组 | 第44页 |
| ·造模方法 | 第44页 |
| ·给药方法 | 第44-45页 |
| ·标本的采集 | 第45-51页 |
| 3. 结果 | 第51-69页 |
| ·大鼠一般状态的变化 | 第51页 |
| ·组织形态学变化 | 第51-61页 |
| ·HE染色光镜下改变 | 第51页 |
| ·血清学检查 | 第51-54页 |
| ·免疫组化结果 | 第54-56页 |
| ·PCR检测结果 | 第56-61页 |
| 4. 讨论 | 第61-69页 |
| ·血栓性静脉炎的动物模型建立的客观评价 | 第61-62页 |
| ·健脾利水渗湿通络止痛原则及“康脉Ⅱ号胶囊”的方药分析 | 第62页 |
| ·“康脉Ⅱ号胶囊”治疗血栓性静脉炎大鼠作用机理探讨 | 第62-69页 |
| 5. 结论 | 第69-70页 |
| 结语 | 第70-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9页 |
| 附录 | 第79-89页 |
| 个人简历 | 第89-92页 |
| 附件 | 第92-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