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生活论文

大学生“村官”生存状况调查分析--以瑞安市大学生“村官”为例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9页
第1章 导论第9-15页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第9-10页
     ·选题缘起第9页
     ·研究意义第9-10页
   ·文献综述第10-12页
     ·国内大学生“村官”研究第10页
     ·研究不足与趋势述评第10-12页
   ·概念界定及研究框架第12-13页
     ·概念界定第12-13页
     ·研究框架第13页
   ·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第13-14页
     ·理论视角第13页
     ·研究方法第13-14页
   ·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第14-15页
第2章 大学生“村官”:制度形成与实践探索第15-19页
   ·大学生“村官”的形成第15页
   ·大学生“村官”的发展第15-16页
     ·自发探索阶段第15页
     ·全面试验阶段第15-16页
   ·瑞安市推进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践第16-19页
     ·政策推进之初:完全参照公务员管理第16-17页
     ·政策的落实与发展第17-19页
第3章 大学生“村官”的生存状况:基于塘下等8个片区的田野调查第19-35页
   ·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状况第19-26页
     ·大学生“村官”的基本情况第19-23页
     ·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第23-26页
     ·大学生“村官”的社会地位第26页
   ·大学生“村官”生活状况第26-31页
     ·大学生“村官”的婚姻家庭生活第26-29页
     ·大学生“村官”的社交情况和业余生活第29-31页
   ·大学生“村官”的生存价值分析第31-35页
     ·大学生“村官”的生存价值第31-33页
     ·当大学生“村官”的目的第33-35页
第4章 大学生“村官”边缘化生存状况分析第35-40页
   ·大学生“村官”的“被边缘化”第35-38页
     ·基层管理体制问题第35-37页
     ·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制度安排第37页
     ·外部社会对他们的身份歧视第37-38页
   ·自我边缘化:大学生“村官”的身份认同危机第38-40页
第5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第40-45页
   ·结论第40-41页
   ·改善大学生“村官”生存环境的政策建议第41-45页
参考文献第45-48页
致谢第48-49页
附录第49-56页
卷内备考表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公募基金会创新运营管理模式的研究--以上海慈善基金会浦东新区分会为例
下一篇:政府主导下的农村社区融合发展研究--以苍南县农村社区发展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