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18页 |
·课题背景 | 第10-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国外社区发展的相关研究 | 第11-13页 |
·关于社区的定义 | 第11-12页 |
·关于社区的建设发展 | 第12-13页 |
·关于农村社区发展 | 第13页 |
·国内农村社区发展的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关于我国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历程研究 | 第14页 |
·关于政府在社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角色研究 | 第14-15页 |
·关于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 第15页 |
·关于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证分析 | 第15页 |
·研究评述 | 第15-16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介绍 | 第18-22页 |
·治理理论 | 第18-20页 |
·治理的源起 | 第18-19页 |
·治理的定义与内涵 | 第19-20页 |
·治理理论的意义与普适性 | 第20页 |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0-22页 |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源起 | 第20-21页 |
·新公共管理理论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比较 | 第21页 |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意义 | 第21-22页 |
第3章 苍南县农村社区改革的背景与历程 | 第22-33页 |
·苍南县农村社区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 第22页 |
·苍南县农村社区改革历程 | 第22-32页 |
·行政区划调整 | 第23-25页 |
·村级组织设置“转、并、联”改革 | 第25-27页 |
·建立村转城市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 | 第26页 |
·合并组建农村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 | 第26页 |
·联合设立联居党组织和管委会,联居管委会作为乡镇的派出机构 | 第26-27页 |
·城乡新型社区建设 | 第27-32页 |
·苍南县农村社区改革的初步成效 | 第32-33页 |
第4章 苍南县农村社区融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33-39页 |
·当前苍南县农村社区融合发展面临的困境 | 第33-35页 |
·社区自我定位模糊 | 第33页 |
·社区自主运行困难 | 第33-34页 |
·群众参与认可程度低 | 第34-35页 |
·苍南县农村社区融合发展难以实现的原因分析 | 第35-39页 |
·社区的建设和运行偏“行政化” | 第35-36页 |
·农村社区职责“错位” | 第35-36页 |
·农村社区职能“缺位” | 第36页 |
·农村社区职权“失位” | 第36页 |
·社区运行发展的保障和动力不足 | 第36-37页 |
·事权下放“形式化” | 第36-37页 |
·资金保障不足 | 第37页 |
·社区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受限 | 第37页 |
·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尚未形成 | 第37-39页 |
·服务对象“共识难” | 第37-38页 |
·服务内容“充实难” | 第38页 |
·公共资源“供给难” | 第38-39页 |
第5章 国外社区发展先进经验的借鉴 | 第39-42页 |
·国外社区建设和发展的做法 | 第39-40页 |
·欧美等国农村社区发展的现状 | 第39页 |
·新加坡社区发展的现状 | 第39-40页 |
·国外社区建设和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 第40-42页 |
·合理规划社区建设 | 第40页 |
·实现农村社区村民自治 | 第40-41页 |
·多渠道提升社区服务质量和效率 | 第41页 |
·加强社区制度建设 | 第41-42页 |
第6章 政府主导下的农村社区融合发展的对策措施 | 第42-47页 |
·依托政府对农村新社区扁平化管理进行顶层设计 | 第42-43页 |
·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 | 第42页 |
·建立扁平化的农村社区内部流程 | 第42-43页 |
·建立扁平化的农村社区管理服务体制 | 第43页 |
·促进农村社区组织的自我融合 | 第43-44页 |
·政府放权和社区自治的融合 | 第43页 |
·促进传统自然村与农村社区组织的融合 | 第43-44页 |
·促进社团群团等配套组织与农村社区的融合 | 第44页 |
·实现农村社区资源供求融合 | 第44-45页 |
·重建并扩大农村社区的社会资本 | 第44-45页 |
·重整社区资源共享工作机制 | 第45页 |
·重构社区融资渠道 | 第45页 |
·整合社区居民合理诉求 | 第45页 |
·实现农村社区服务体系融合 | 第45-47页 |
·政府主导建立社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框架 | 第45-46页 |
·引入社区市场化服务体系 | 第46页 |
·形成社区志愿和互助服务体系 | 第46-47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附录 | 第53-54页 |
卷内备考表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