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6页 |
1 导论 | 第16-34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6-17页 |
·文献综述 | 第17-28页 |
·区域创新系统(RIS)的研究 | 第17-21页 |
·知识流动的研究 | 第21-26页 |
·RIS知识流动的研究 | 第26-28页 |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 第28-32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8-30页 |
·研究内容 | 第30-32页 |
·研究创新点 | 第32-34页 |
2 相关基础理论 | 第34-52页 |
·知识流动的基本理论 | 第34-43页 |
·知识的界定及分类 | 第34-37页 |
·知识流动的基本内涵 | 第37-39页 |
·知识流动的影响因素 | 第39-43页 |
·RIS知识流动理论 | 第43-49页 |
·RIS的边界 | 第43页 |
·RIS知识流动主体 | 第43-45页 |
·RIS知识流动路径 | 第45-48页 |
·RIS知识流动的优劣势分析 | 第48-49页 |
·复杂科学管理理论 | 第49-52页 |
3 RIS知识流动动力学方程:基于CSM系统思维 | 第52-80页 |
·论RIS知识系统的复杂性 | 第52-56页 |
·复杂系统的一般特性 | 第52-54页 |
·RIS知识系统的特性 | 第54-56页 |
·RIS知识场作用力模型:基于CSM系统思维 | 第56-67页 |
·CSM系统思维 | 第56-57页 |
·场空间理论 | 第57-58页 |
·RIS知识场作用力模型 | 第58-67页 |
·RIS知识流动动力方程 | 第67-76页 |
·RIS知识位势差产生的动因 | 第67-68页 |
·IRIS知识流动动力方程 | 第68-76页 |
·RIS知识系统的优化 | 第76-80页 |
·优化RIS知识系统的关键问题 | 第76-78页 |
·RIS知识流动动力学方程的局限性 | 第78-80页 |
4 RIS知识流动S-S网络模型:基于CSM互动论 | 第80-118页 |
·CSM互动论的基本内容 | 第80-83页 |
·复杂科学管理对互动的诠释 | 第81-82页 |
·CSM互动论的核心 | 第82-83页 |
·基于CSM互动论的RIS网络研究方法 | 第83-91页 |
·网络方法研究互动问题的优势 | 第84-85页 |
·RIS知识系统互动的网络隐喻 | 第85-86页 |
·RIS知识系统的拓扑结构:复杂网络 | 第86-88页 |
·RIS知识系统互动的网络模型 | 第88-91页 |
·基于CSM互动论的RIS知识流动系统网络分析 | 第91-108页 |
·RIS知识流动网络 | 第91-93页 |
·RIS知识流动网络的小世界效应 | 第93-101页 |
·RIS知识流动系统的无标度网络特性 | 第101-108页 |
·基于CSM互动论的RIS知识流动网络模型及其仿真 | 第108-114页 |
·RIS知识流动S-S(Scale Free-Small World)网络模型及仿真 | 第108-112页 |
·RIS知识流动强度KFI(Knowledge Flow intensity)模型及仿真 | 第112-114页 |
·RIS知识流动的调适 | 第114-118页 |
·RIS互动频率的调适 | 第114-115页 |
·RIS互动集中度的调适 | 第115-116页 |
·知识流动网络络鲁棒性和脆弱性 | 第116-118页 |
5 RIS知识流动—资源整合—系统创新(F-I-I)螺旋模型:基于CSM理论 | 第118-141页 |
·知识整合 | 第119-122页 |
·知识整合的概念 | 第119-120页 |
·知识整合的模式 | 第120-121页 |
·知识整合的层次 | 第121-122页 |
·基于CSM理论的RIS知识整合 | 第122-127页 |
·CSM整合论 | 第122-123页 |
·CSM无序—有序论 | 第123-124页 |
·RIS知识整合的概念 | 第124-125页 |
·基于CSM理论的RIS知识整合过程(KIP)模型 | 第125-127页 |
·RIS知识系统资源整合 | 第127-141页 |
·RIS知识系统流动—资源整合—系统创新(F-I-I)过程螺旋模型 | 第127-129页 |
·RIS知识系统的CSM整合网络模型 | 第129-131页 |
·RIS知识系统资源整合网络模型 | 第131-135页 |
·RIS知识系统CSM整合效果评价标准 | 第135-137页 |
·RIS知识系统资源整合过程的牵制监控 | 第137-141页 |
6 知识流动实证分析-以武汉地区为例 | 第141-163页 |
·武汉地区创新系统现状分析 | 第141-147页 |
·武汉概况 | 第141-142页 |
·武汉产业现状 | 第142-143页 |
·武汉高新技术企业现状 | 第143-145页 |
·武汉教育科研现状分析 | 第145-147页 |
·武汉地区创新系统知识流动实证分析 | 第147-157页 |
·实证方法:指标分析法 | 第147-148页 |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148-149页 |
·指标的比较分析 | 第149-157页 |
·基于指标对比分析的武汉市RIS知识系统现状分析 | 第157-161页 |
·知识经济结构日趋合理 | 第157页 |
·知识流动水平偏低 | 第157页 |
·知识系统中资源分布不甚均衡 | 第157-158页 |
·知识流动网络中心节点过少、聚集度不高 | 第158-159页 |
·系统内资源匹配性差 | 第159-160页 |
·人员流失严重 | 第160-161页 |
·促进武汉市RIS知识流动、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 第161-163页 |
·优化系统结构 | 第161页 |
·围绕中心节点建立良性互动 | 第161页 |
·确保知识源的活力 | 第161页 |
·注重系统资源整合 | 第161-162页 |
·营造良好互动环境 | 第162页 |
·建立完善的监控机制 | 第162-163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63-165页 |
参考文献 | 第165-176页 |
附录 | 第176-18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与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185-186页 |
致谢 | 第186-1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