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 引言 | 第12-21页 |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3-18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8页 |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1-26页 |
·家族企业内控监督模式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4页 |
·家族企业概念界定 | 第21页 |
·家族企业的特点 | 第21-22页 |
·内控监督模式的内涵 | 第22-23页 |
·内控监督模式的特征 | 第23-24页 |
·家族企业内控监督模式理论基础 | 第24-26页 |
·代理理论 | 第24页 |
·风险导向理论 | 第24-25页 |
·成本效益理论 | 第25-26页 |
3. 家族企业内控监督现存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26-31页 |
·家族企业内控监督现存问题 | 第26-28页 |
·亲情模式凸显 | 第26-27页 |
·缺乏职业经理人 | 第27-28页 |
·职责分离与授权批准不明确 | 第28页 |
·缺位问题较为明显 | 第28页 |
·家族企业内控监督现存问题成因分析 | 第28-31页 |
·家庭观念的深刻影响 | 第28-29页 |
·所有权与控制权集中 | 第29页 |
·缺乏明确的授权机制 | 第29-30页 |
·缺乏系统的监督执行程序 | 第30-31页 |
4. 构建家族企业内控监督模式的基本假设及因素分析 | 第31-34页 |
·基本假设 | 第31-32页 |
·主体假设 | 第31页 |
·风险假设 | 第31页 |
·监督范围假设 | 第31-32页 |
·构建建立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2-34页 |
·内部控制监督目标 | 第32页 |
·内部控制监督环境 | 第32页 |
·内部控制监督资源 | 第32-33页 |
·内部控制监督能力 | 第33页 |
·内部控制监督规范 | 第33-34页 |
5. 家族企业内部控制监督模式构建设计 | 第34-48页 |
·构建模式的目标及实施主体 | 第34-35页 |
·家族企业内部控制监督模式的目标 | 第34页 |
·家族企业内部控制监督模式的实施主体 | 第34-35页 |
·构建家族企业监督模式应遵循原则 | 第35-36页 |
·独立性原则 | 第35页 |
·成本效益原则 | 第35页 |
·适合原则 | 第35-36页 |
·风险控制原则 | 第36页 |
·家族企业内部控制监督模式的构建流程 | 第36-48页 |
·营造家族企业监督环境 | 第36-39页 |
·构建“五位一体”组织结构 | 第39-40页 |
·确立家族企业监督控制点 | 第40-43页 |
·选择家族企业监督程序 | 第43-46页 |
·生成监督报告 | 第46-47页 |
·整改家族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 第47-48页 |
6. 家族企业内部控制监督模式有效运行措施 | 第48-54页 |
·建立家族企业内部控制监督的相关标准 | 第48-50页 |
·建立家族企业内控有效性标准卡 | 第48-49页 |
·制定家族企业缺陷认定标准 | 第49-50页 |
·强化信息技术在内部控制监督中的应用 | 第50-52页 |
·建立家族企业内部控制监督 XBRL 系统 | 第50-51页 |
·加强 KM 在家族企业内部控制监督中的应用 | 第51-52页 |
·加强家族企业内部控制监督的机制管理理念 | 第52-54页 |
·建立家族企业责任追究机制 | 第52-53页 |
·建立家族企业内部控制监督理念管理机制 | 第53-54页 |
7. 结论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