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1 前言 | 第13-23页 |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13-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 第15-19页 |
·国外研究动态综述 | 第15-17页 |
·国内研究动态综述 | 第17-19页 |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19-21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20-21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及创新之处 | 第21-23页 |
·技术路线 | 第21页 |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1-23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3-33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3-27页 |
·契约 | 第23页 |
·原料乳 | 第23-25页 |
·利益主体 | 第25-26页 |
·原料乳生产模式 | 第26-27页 |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7-33页 |
·不完全契约理论 | 第27-28页 |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8页 |
·交易费用理论 | 第28-29页 |
·博弈理论 | 第29-33页 |
3 中国原料乳生产模式演进历程 | 第33-37页 |
·1949 年以前:小作坊直销模式 | 第33页 |
·1949~1978 年:国营奶牛场主导模式 | 第33-34页 |
·1979~1992 年:散养模式、养殖小区模式先后出现 | 第34页 |
·1993~2002 年:散养模式(“企业+农户”)为主导发展模式 | 第34-35页 |
·2003 年至今:多元化的生产模式并存 | 第35-37页 |
4 多元化发展的原料乳生产模式的主要类型 | 第37-44页 |
·原料乳生产模式的主要类型 | 第37-42页 |
·散户模式 | 第37-38页 |
·奶站模式 | 第38-39页 |
·养殖小区模式 | 第39-41页 |
·牧场模式 | 第41-42页 |
·原料乳生产相关利益主体间的契约关系 | 第42-44页 |
5 原料乳生产模式的演进机理 | 第44-50页 |
·原料乳生产模式演进过程中的经济学原理 | 第44-47页 |
·生产模式形成过程中契约关系的变化 | 第44-45页 |
·生产模式形成过程中委托—代理关系的变化 | 第45-46页 |
·生产模式形成过程中的交易成本的变化 | 第46-47页 |
·原料乳生产模式演进的客观因素 | 第47-50页 |
·政府因素 | 第47页 |
·企业因素 | 第47-48页 |
·技术因素 | 第48页 |
·市场因素 | 第48-50页 |
6 中国原料乳生产模式各利益主体的博弈分析 | 第50-63页 |
·散户模式 | 第50-53页 |
·农户与企业的博弈分析 | 第50-52页 |
·基于博弈结果的分析 | 第52-53页 |
·奶站模式 | 第53-56页 |
·农户与奶站的阶段博弈分析 | 第53-54页 |
·企业与奶站阶段博弈分析 | 第54-56页 |
·基于博弈结果的分析 | 第56页 |
·养殖小区模式 | 第56-60页 |
·养殖小区与农户的阶段博弈分析 | 第56-58页 |
·养殖小区与企业的阶段博弈 | 第58-60页 |
·基于博弈结果的分析 | 第60页 |
·牧场模式 | 第60-63页 |
·牧场与企业的博弈分析 | 第60-62页 |
·基于博弈结果的分析 | 第62-63页 |
7 中国原料乳生产模式的优化分析 | 第63-67页 |
·原料乳生产模式优化的目标 | 第63页 |
·原料乳生产模式的优化选择 | 第63-65页 |
·散户、奶站模式需继续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 第63-64页 |
·牧场模式是我国原料乳生产模式的最终方向 | 第64页 |
·养殖小区模式是当前的主导发展模式 | 第64-65页 |
·原料乳生产模式优化的保障措施 | 第65-67页 |
·通过完善契约关系来保护各利益主体的切身利益 | 第65页 |
·通过提高农户的合作意识来引导奶牛养殖模式的转变 | 第65-66页 |
·通过培养优势企业来优化乳品行业的组织结构 | 第66页 |
·通过加强政府干预和调控来促进生产模式的优化与整合 | 第66-67页 |
8 结论 | 第67-69页 |
·研究结论 | 第67-68页 |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