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墓园规划设计的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9-19页 |
| ·墓园发展的历史沿革 | 第9-12页 |
| ·墓葬的起源 | 第9页 |
| ·西方墓园形式的演变 | 第9-11页 |
| ·中国的墓园形式演变 | 第11-12页 |
| ·国内外墓园研究动态 | 第12-19页 |
| ·国外墓园研究动态 | 第12-14页 |
| ·国内墓园研究动态 | 第14-19页 |
| 2 引言 | 第19-22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 ·搜集和整理资料 | 第20页 |
| ·实地调查 | 第20页 |
| ·问卷调查 | 第20-21页 |
| ·研究地概况 | 第21-22页 |
| 3 生态墓园殡葬方式的大众心理研究 | 第22-29页 |
| ·殡葬方式选择 | 第22-26页 |
| ·对殡葬方式的了解 | 第22页 |
| ·殡葬方式选择 | 第22-23页 |
| ·原因分析 | 第23-25页 |
| ·影响因素 | 第25-26页 |
| ·对未来生态墓园的期待 | 第26-29页 |
| ·墓园功能的需求现状 | 第26-27页 |
| ·对未来墓园的关注方向 | 第27-29页 |
| 4 合肥墓园殡葬方式的变革与发展 | 第29-37页 |
| ·传统葬 | 第29-34页 |
| ·石棺区和园陵园 | 第29-30页 |
| ·小蜀山传统墓葬 | 第30-31页 |
| ·大蜀山传统墓葬 | 第31-32页 |
| ·大蜀山艺术墓葬 | 第32-34页 |
| ·壁葬 | 第34页 |
| ·草坪葬 | 第34-35页 |
| ·树葬 | 第35-36页 |
| ·花坛葬 | 第36页 |
| ·森林葬和江葬 | 第36-37页 |
| 5 生态墓园规划设计模式的探讨 | 第37-44页 |
| ·指导思想和原则 | 第37-38页 |
| ·指导思想 | 第37页 |
| ·规划原则 | 第37-38页 |
| ·场地选择 | 第38页 |
| ·道路交通规划 | 第38页 |
| ·功能分区 | 第38-40页 |
| ·森林缓冲区 | 第38-39页 |
| ·入口广场区 | 第39页 |
| ·服务办公区 | 第39页 |
| ·生态墓葬区 | 第39页 |
| ·人文纪念区 | 第39-40页 |
| ·游憩休闲区 | 第40页 |
| ·生态墓园的景观建设 | 第40-41页 |
| ·植物的巧妙运用 | 第40页 |
| ·景观小品的点缀 | 第40-41页 |
| ·配套设施的美化 | 第41页 |
| ·生态墓园的生态建设 | 第41-42页 |
| ·墓园环境的生态性 | 第41页 |
| ·殡葬方式的生态性 | 第41-42页 |
| ·殡葬活动的生态性 | 第42页 |
| ·生态墓园的文化建设 | 第42-44页 |
| ·墓碑 | 第42页 |
| ·墓志 | 第42-43页 |
| ·精神的传承 | 第43-44页 |
| 6 结论与讨论 | 第44-48页 |
| ·结论 | 第44-45页 |
| ·讨论 | 第45-47页 |
| ·舆论宣传 | 第45-46页 |
| ·名人效应 | 第46页 |
| ·制度监管 | 第46-47页 |
| ·殡葬方式创新 | 第47页 |
| ·研究展望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
| 个人简介 | 第52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2页 |
| 在校期间参与的主要项目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