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一、绪论 | 第10-18页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二) 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综述 | 第11-15页 |
1. 基于政府网站的公民电子参与综述 | 第12-13页 |
2. 结合新兴信息技术的公民电子参与的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3. 关于社会化媒体的政治参与功效的研究综述 | 第15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 文献分析法 | 第15页 |
2. 案例研究法 | 第15页 |
(四)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五)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6-18页 |
二、相关概念厘定 | 第18-24页 |
(一) 公共政策以及公共政策制定 | 第18-19页 |
(二) 公民参与和公民电子参与 | 第19-22页 |
1. 公民参与 | 第19-20页 |
2. 公民电子参与 | 第20-22页 |
(三) 社会化媒体和Web2.0 | 第22-24页 |
1. 社会化媒体 | 第22页 |
2. Web2.0 | 第22-24页 |
三、理论思考:从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理论看社会化媒体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话语效应” | 第24-28页 |
(一) 后现代公共行政的话语理论 | 第24-25页 |
(二) 话语理论下的我国公共政策制定 | 第25-26页 |
1. 当前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存在的话语危机 | 第25页 |
2. 多元化的社会需要公共政策的制定更具智慧化、个性化 | 第25-26页 |
(三) 社会化媒体的话语效应 | 第26-28页 |
四、现状分析:社会化媒体与公共政策制定 | 第28-38页 |
(一) 聚焦几种社会化媒体技术 | 第28-34页 |
1. 博客 | 第28-31页 |
2. 微博 | 第31-32页 |
3. 维基 | 第32-34页 |
(二) 个案分析 | 第34-35页 |
1. 事件回顾 | 第34页 |
2. 后续进展 | 第34-35页 |
3. 观点解读 | 第35页 |
(三) 公民利用社会化媒体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优势 | 第35-38页 |
1. 在政策议程的建立层面,保障了政策议题来源的广泛性 | 第35-36页 |
2. 在技术分析和政策方案的形成与选择层面,促进了政策制定的科学化、民主化 | 第36页 |
3. 在政策实施或执行层面上,降低了政策实施成本 | 第36-37页 |
4. 在政策的监控层面,为政策再制定提供完善的信息反馈 | 第37-38页 |
五、问题研究:公民利用社会化媒体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现实困境分析 | 第38-44页 |
(一) 公民电子参与意识淡薄 | 第38页 |
(二) 数字鸿沟倾向 | 第38-39页 |
(三) 精英主义和民粹主义的隐忧 | 第39-40页 |
(四) 社会化媒体搜集的民意扩大了非理性化、非规范化的参与 | 第40-41页 |
(五) 沉默的螺旋效应 | 第41-42页 |
(六) 电子政务建设的滞后限制公民电子参与能力 | 第42-44页 |
六、对策探讨:社会化媒体兴起背景下促进公民电子参与能力的策略研究 | 第44-49页 |
(一) 公民层面 | 第44-46页 |
1. 培养公民的政策参与意识,积极构建参与型政治文化氛围 | 第44页 |
2. 积极提升公民电子参与的能力 | 第44-45页 |
3. 遵守网络法律规范和网络伦理道德 | 第45-46页 |
(二) 政府层面 | 第46-49页 |
1.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致力于消除“数字鸿沟” | 第46页 |
2. 政府要推广社会化媒体技术搭建各种便民平台,畅通社情民意,推进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 第46-47页 |
3. 政府要加强对社会化媒体的经营和管理力度,健全公民有序参与机制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后记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