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越野车车架结构有限元分析及试验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8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引言 | 第8页 |
·国内外对汽车车架有限元技术的研究 | 第8-9页 |
·有限元技术在国外汽车车架设计中应用 | 第9页 |
·有限元技术在国内汽车车架设计中应用 | 第9页 |
·虚拟仪器的应用意义 | 第9-11页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本章小结 | 第13-14页 |
2 车架有限元建模 | 第14-25页 |
·结构有限元法 | 第14-17页 |
·连续体的离散化 | 第14页 |
·单元分析 | 第14-15页 |
·整体分析 | 第15页 |
·薄板弯曲 | 第15-16页 |
·有限元法收敛条件 | 第16-17页 |
·软件简介 | 第17-18页 |
·HyperWorks系列软件简介 | 第17-18页 |
·MSC.NASTRAN软件简介 | 第18页 |
·车架结构 | 第18-19页 |
·车架几何模型 | 第18-19页 |
·车架部分尺寸参数 | 第19页 |
·材料特性 | 第19页 |
·有限元模型描述 | 第19-24页 |
·单元类型选择 | 第20页 |
·模型简化原则 | 第20-21页 |
·连接方式模拟 | 第21-24页 |
·螺栓连接的模拟 | 第21页 |
·焊点的模拟 | 第21-22页 |
·后悬钢板弹簧的模拟 | 第22-23页 |
·前悬架的模拟 | 第23-24页 |
·有限元模型描述 | 第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3 车架结构静动态性能分析 | 第25-42页 |
·概述 | 第25页 |
·原车架强度分析 | 第25-33页 |
·静强度计算模型边界条件 | 第25-27页 |
·静强度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27-33页 |
·静止工况 | 第28-29页 |
·弯扭工况 | 第29-30页 |
·制动工况 | 第30-32页 |
·转弯工况 | 第32-33页 |
·改进后车架强度分析 | 第33-34页 |
·车架结构改进 | 第33页 |
·改进前后二横梁强度对比 | 第33-34页 |
·改进后车架刚度分析 | 第34-36页 |
·弯曲刚度计算 | 第34-35页 |
·扭转刚度计算 | 第35-36页 |
·刚度分析结论 | 第36页 |
·改进后车架模态分析 | 第36-41页 |
·模态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37页 |
·车架模态计算 | 第37-40页 |
·MSC.NASTRAN模态提取方法 | 第37-38页 |
·模态计算模型 | 第38页 |
·模态计算结果 | 第38-40页 |
·模态结果分析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4 虚拟仪器研究 | 第42-50页 |
·概述 | 第42页 |
·信号采集 | 第42-44页 |
·采样 | 第42-44页 |
·量化 | 第44页 |
·硬件搭建 | 第44-47页 |
·NI9237数据采集卡 | 第44-45页 |
·电阻应变片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45-46页 |
·电桥测量电路 | 第46-47页 |
·软件编程 | 第47-49页 |
·信号输入 | 第48-49页 |
·结果显示 | 第49页 |
·数据保存 | 第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5 车架试验研究 | 第50-60页 |
·概述 | 第50页 |
·应变片灵敏度系数标定 | 第50-54页 |
·试验目的 | 第50页 |
·试验仪器设备与工具 | 第50页 |
·试验原理 | 第50-51页 |
·灵敏度系数标定试验过程 | 第51-54页 |
·车架应变测试 | 第54-59页 |
·试验准备 | 第54-56页 |
·整车空载质量 | 第54页 |
·应变片布置 | 第54-56页 |
·加载 | 第56页 |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56-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全文总结 | 第60页 |
·展望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附录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