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3页 |
1. 选题的背景 | 第9-10页 |
2. 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3. 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4. 本文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12-13页 |
一、政府绩效审计的概述 | 第13-16页 |
(一) 政府绩效审计的来源、定义及内涵 | 第13-16页 |
1. 绩效审计的称谓来源 | 第13页 |
2. 绩效审计的定义 | 第13-14页 |
3. 政府绩效审计的内涵 | 第14-16页 |
二、政府绩效审计产生的理论基础及现实意义 | 第16-19页 |
(一) 政府绩效审计产生的理论基础 | 第16-17页 |
1. 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 第16页 |
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16页 |
3. 资源有效配置理论 | 第16-17页 |
(二) 我国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意义 | 第17-19页 |
1. 我国开展政府绩效审计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 第17页 |
2. 我国开展政府绩效审计是约束与监督权利的有力手段 | 第17页 |
3. 我国开展政府绩效审计是审计部门履行职责的重要体现 | 第17-19页 |
三、我国地方政府绩效审计现状与困境分析 | 第19-23页 |
(一) 我国地方政府绩效审计现状 | 第19-20页 |
1. 地方政府绩效审计中缺乏明确的绩效标准 | 第19-20页 |
2. 地方政府绩效审计中未能实施全面绩效审计 | 第20页 |
3. 有关部门对绩效审计缺乏认识 | 第20页 |
(二) 我国地方政府绩效审计的困境 | 第20-23页 |
1. 地方政府绩效审计的制度不健全 | 第20-21页 |
2. 地方政府绩效审计方法落后,不切合实际 | 第21页 |
3. 地方政府绩效审计缺乏评价体系 | 第21页 |
4. 审计人员综合能力参差不齐 | 第21-23页 |
四、西方政府绩效审计的经验和启示 | 第23-26页 |
(一) 确立政府绩效审计的法律地位 | 第23页 |
(二) 审计机构设置 | 第23-24页 |
(三) 注重政府绩效审计规范化建设 | 第24-25页 |
(四) 审计经费来源 | 第25-26页 |
五、推进我国地方政府绩效审计的措施 | 第26-33页 |
(一) 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 第26页 |
(二) 建立健全我国政府绩效的审计制度 | 第26-27页 |
1. 加快审计制度的规范化建设 | 第27页 |
2. 组织科学、合理的绩效审计制度 | 第27页 |
(三) 完善审计手段,创新审计方法 | 第27-28页 |
1. 大力建设审计的信息化管理 | 第28页 |
2. 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审计技术与审计方法 | 第28页 |
(四) 正确把握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 | 第28-30页 |
(五) 创新绩效审计操作程序 | 第30-31页 |
1. 合理确定审计项目 | 第30页 |
2. 充分的审计准备工作 | 第30页 |
3. 实施现场审计 | 第30-31页 |
4. 撰写审计报告 | 第31页 |
(六) 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 第31-33页 |
1. 转变审计人员传统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审计风险防范意识 | 第31页 |
2. 完善审计人才培训制度,加强人才引进机制 | 第31-32页 |
3. 建立外部人才专家库,充分利用社会力量 | 第32-33页 |
结论 | 第33-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致谢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