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基础医学论文--病理学论文--病理生理学论文

血红蛋白催化过氧化氢氧化酪氨酸反应对血红蛋白的保护作用

缩略语表第1-5页
中文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23页
   ·引言第11页
   ·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的结构与功能第11-12页
   ·血红蛋白氧载体(hemoglobin based oxygen carrier HBOC)的研究进展第12-13页
     ·血红蛋白分子结构的修饰第12-13页
   ·体外血红蛋白氧化反应产生研究进展第13-17页
     ·血红蛋白具有辣根过氧化物酶的活性第13-14页
     ·血红蛋白的自发分子内氧化第14-15页
     ·血红蛋白的氧化-还原反应第15-16页
     ·在过氧化物的存在下,血红蛋白的氧化反应机制第16-17页
   ·血红蛋白诱导内皮细胞的毒副作用第17-20页
     ·血红蛋白与NO的结合氧化形成活性氮簇导致内皮细胞的毒性第17-19页
     ·血红素的释放对血管内皮细胞引起的毒性第19-20页
   ·具有抗氧化的血红蛋白氧载体(HBOC)研究进展第20-21页
   ·展望第21页
   ·本文研究依据及研究主要内容第21-23页
第二章 荧光法检测血红蛋白催化过氧化氢氧化酪氨酸反应产物荧光第23-36页
   ·引言第23-24页
   ·材料第24-26页
     ·试剂第24页
     ·实验仪器第24-25页
     ·主要实验溶液配制方法(g/L)第25-26页
   ·实验方法第26-28页
     ·无基质的血红蛋白提取及纯化第26页
     ·测定血红蛋白溶液中CAT含量的实验步骤第26页
     ·聚合血红蛋白的制备第26页
     ·高铁血红蛋白的制备第26-27页
     ·氰化血红蛋白的制备第27页
     ·猪血红蛋白浓度的测定第27页
     ·高铁血红蛋白的含量测定第27-28页
     ·荧光法检测血红蛋白催化过氧化氢氧化酪氨酸的产物荧光变化第28页
   ·实验结果第28-34页
     ·血红蛋白纯度及聚合血红蛋白的纯度的检测第28页
     ·高铁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第28-29页
     ·反应体系中各个物质对反应产物荧光干扰第29页
     ·缓冲溶液与酸度的选择第29-30页
     ·酪氨酸浓度的选择第30页
     ·过氧化氢用量的选择第30-31页
     ·高铁血红蛋白对Tyr+H_2O_2反应速度的影响第31页
     ·在不同形式的血红蛋白对Tyr+H_2O_2反应影响及随时间变化情况第31-32页
     ·测定底物酪氨酸(Tyr)在反应体系的浓度变化第32页
     ·纯化后血红蛋白对过氧化物氧化酪氨酸反应的荧光第32-33页
     ·结合CO血红蛋白对过氧化氢氧化酪氨酸反应其产物荧光的影响第33页
     ·含不同浓度CO的PolyHb对Tyr+H_2O_2反应体系的影响第33-34页
     ·Fe~(3+)Hb、Fe~(3+)Hb(CO)对Tyr+H_2O_2的催化比较第34页
   ·实验小结第34-36页
第三章 紫外法检测过氧化氢氧化酪氨酸对血红蛋白的保护作用第36-46页
   ·引言第36-37页
   ·材料第37-38页
     ·试剂第37页
     ·仪器第37页
     ·主要实验溶液配制方法(g/L)第37-38页
   ·实验方法第38-39页
     ·在酪氨酸的作用,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氧化血红蛋白的光谱检测第38页
     ·在不同浓度的酪氨酸作用下,过氧化氢对血红蛋白的氧化反应的光谱检测第38页
     ·分别在酪氨酸和NAC作用下,过氧化氢对血红蛋白的氧化反应光谱检测第38页
     ·在酪氨酸的作用下,过氧化氢对不同形式的血红蛋白的氧化反应光谱检测第38页
     ·Fe~(4+)Hb的检测方法第38-39页
   ·实验结果第39-44页
     ·在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的条件下,酪氨酸对血红蛋白抗氧化性的作用第39页
     ·Tyr、NAC对Hb的抗氧化的光谱比较第39-40页
     ·Tyr、NAC对PolyHb的抗氧化的光谱比较第40-41页
     ·不同浓度酪氨酸对血红蛋白的抗氧化作用的影响第41-42页
     ·不同浓度的酪氨酸对PolyHb的抗氧化作用的影响第42页
     ·酪氨酸对不同形式的Hb抗氧化作用,Fe~(4+)Hb的检测第42-44页
   ·实验小结第44-46页
结论第46-48页
参考文献第48-57页
致谢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丹参素冰片酯合成工艺优化设计
下一篇:刀豆凝集素纯化及其寡糖链结构初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