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理论论文--建筑史论文--中国建筑史论文

“木”在中国传统建筑环境中的应用思路初探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7页
绪论第7-15页
   ·选题的背景第7页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第7-8页
     ·选题的目的第7页
     ·选题的意义第7-8页
   ·国内外研究状况和进展第8-10页
     ·国内研究状况第8-9页
     ·国外研究状况第9页
     ·文献参考第9-10页
   ·研究的思路和基本方法第10-13页
     ·课题的研究脉络和主要内容第10-12页
     ·研究方法第12-13页
   ·研究的创新点及后续研究的可能性第13-15页
     ·研究创新点第13页
     ·后续研究的可能性第13页
     ·研究的不足之处第13-15页
第一章 “木”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应用表现第15-43页
   ·古人眼中的“木”第15-19页
     ·“木”的物理属性第15-17页
     ·“木”的感觉特性第17-18页
     ·“木”的文化内涵第18-19页
   ·“木”在中国传统建筑环境中应用情况简述第19-24页
     ·应用在建筑单体中第20-23页
     ·应用在建筑环境中第23-24页
   ·“木”在传统建筑环境中应用的历史梳理第24-42页
     ·“木”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应用方式的历史演进第24-32页
     ·“木”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应用的演变规律第32-42页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二章 “木”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应用的宏观语境分析第43-56页
   ·自然因素的影响作用第43-45页
   ·社会结构因素的影响作用第45-47页
   ·社会价值观因素的影响作用第47-54页
     ·文化背景及价值观第47-48页
     ·价值观对“木”自然认识层面的影响第48-50页
     ·价值观对“木”技术应用层面的影响第50-51页
     ·价值观对“木”审美、情感层面的影响第51-54页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三章 “木”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应用思路分析第56-75页
   ·古人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应用“木”的指导思想第56-60页
     ·整体的认知结构第56页
     ·联系的思维方式第56-58页
     ·和谐的价值结构第58-60页
   ·“木”在中国传统建筑应用思路的具体表达第60-74页
     ·应时而动,顺天合时第60-61页
     ·随地所宜,融入其中第61-62页
     ·以人为本,因人致用第62-63页
     ·择材施技,因材致用第63-66页
     ·五材并举,酌盈剂虚第66-70页
     ·因事致用,述而作之第70-74页
 本章小结第74-75页
第四章 “木”在中国传统建筑环境中的应用思路浅评第75-78页
   ·优势分析第75页
   ·缺陷分析第75-76页
   ·古人设计思路对当下的启示第76-77页
 本章小结第77-78页
结语第78-79页
致谢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82页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乐活”理念的空间形态研究--以北京慕田峪村为例
下一篇:狗粮食品加工中质量控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