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13页 |
·缘起 | 第7页 |
·研究对象 | 第7-9页 |
·“乐活” 内涵 | 第7-8页 |
·“乐活” 空间形态 | 第8页 |
·“乐活” 空间形态价值评估 | 第8-9页 |
·研究意义与价值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页 |
·研究价值 | 第9页 |
·相关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研究目标及成果综述 | 第10-11页 |
·研究目标 | 第10页 |
·成果综述 | 第10-11页 |
·研究方法与逻辑思路 | 第11-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逻辑思路 | 第11-13页 |
第一章 “乐活” 概念与理论 | 第13-19页 |
·概念 | 第13-16页 |
·背景 | 第13页 |
·内涵 | 第13-14页 |
·核心特征 | 第14页 |
·乐活族群 | 第14-16页 |
·理论 | 第16-19页 |
·传统文化价值观中的 “乐活” | 第16-17页 |
·现代文化价值观中的 “乐活” | 第17-19页 |
第二章 “乐活” 空间形态理论与价值标准 | 第19-29页 |
·“乐活” 空间形态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乐活” 空间形态理论 | 第19-21页 |
·“乐活” 理念空间特征体现 | 第21-24页 |
·“乐活” 空间形态价值标准 | 第24-29页 |
·“乐活” 空间评价原则 | 第24-26页 |
·“乐活” 空间评价目标 | 第26-29页 |
第三章 北京慕田峪村 “乐活” 空间形态综合评估 | 第29-67页 |
·村落历史综述 | 第29-30页 |
·区位、历史因素 | 第29页 |
·人口、文化因素 | 第29-30页 |
·定位、村貌因素 | 第30页 |
·村落发展评估 | 第30-33页 |
·发展前景 | 第30-31页 |
·发展目标 | 第31页 |
·价值分析 | 第31-33页 |
·发展机遇 | 第33页 |
·.村落 “乐活” 空间形态因素 | 第33-56页 |
·村落 “ 点型” 空间形态 | 第33-42页 |
·村落 “线型” 空间形态 | 第42-47页 |
·村落 “面型” 空间形态 | 第47-50页 |
·村落 “体型” 空间形态 | 第50-56页 |
·.村落 “乐活” 生活形态因素 | 第56-59页 |
·“慢生乐活” 生活形态 | 第56-58页 |
·“自然回归” 生活形态 | 第58-59页 |
·村落 “乐活” 空间发展规划 | 第59-67页 |
·村居 “乐活” 空间形态 | 第59-62页 |
·四季 “乐活” 空间形态 | 第62-63页 |
·六艺 “乐活” 空间形态 | 第63-65页 |
·野外 “乐活” 空间形态 | 第65-67页 |
第四章 北京慕田峪村 “乐活” 空间形态生成规律与改造模式 | 第67-87页 |
·村落传统 “乐活” 空间形态生成规律 | 第67-75页 |
·村落空间结构秩序 | 第67-69页 |
·村落空间功能置换 | 第69-70页 |
·村落空间艺术交融 | 第70-72页 |
·村落空间风貌重塑 | 第72-75页 |
·村落改造 “乐活” 空间形态改造模式 | 第75-83页 |
·取其 “形” —汲取 | 第75-77页 |
·延其 “意” —移植 | 第77-81页 |
·传其 “神”—改造 | 第81-83页 |
·村落 “乐活” 空间形态指导意义 | 第83-87页 |
·理论意义 | 第83-84页 |
·现实意义 | 第84-8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7-91页 |
·结论 | 第87-88页 |
·建议 | 第88-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