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大豆论文

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对生物多样性影响

摘要第1-6页
Abstracts第6-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16页
 1 转基因作物的发展历程第11-12页
   ·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现状第11页
   ·国内转基因作物的现状第11-12页
   ·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的发展第12页
   ·转基因大豆的发展第12页
 2 转基因作物安全性问题第12-14页
   ·转基因作物对作物多样性的影响第12-13页
   ·转基因作物对农田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第13页
   ·转基因作物对非靶标生物群落的影响第13-14页
 3 转基因作物的前景及对策第14-15页
 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第15-16页
第二章 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对土壤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第16-3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6-18页
   ·供试大豆品种第16页
   ·试验地点和气候条件第16页
   ·试验设计第16-17页
   ·实验仪器第17页
   ·实验方法第17-18页
     ·土壤样品采集第17页
     ·实验方法第17-18页
   ·数据分析第1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8-29页
   ·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根际微生物利用全部碳源的动力学特征第18-21页
     ·苗期根际微生物利用全部碳源的动力学特征第18-19页
     ·成熟期根际微生物利用全部碳源的动力学特征第19-20页
     ·收获后60 d根际微生物利用全部碳源的动力学特征第20-21页
   ·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分析第21-26页
     ·苗期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分析第21-23页
     ·成熟期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分析第23-24页
     ·收获后60 d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分析第24-26页
   ·微生物群落功能主成份分析(PCA)第26-29页
     ·苗期主成分分析第26-27页
     ·成熟期主成分分析第27-28页
     ·收获后60 d主成分分析第28-29页
 3 讨论第29-34页
第三章 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对豆田节肢动物群落、主要害虫及天敌数量的影响第34-5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4-36页
   ·试验地点和气候条件第34页
   ·供试大豆品种第34-35页
   ·试验设计第35页
   ·实验仪器第35页
   ·大豆田节肢动物多样性影响的调查方法第35页
   ·统计分析方法第35-3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6-51页
   ·节肢动物群落参数分析第36-37页
   ·节肢动物种类和数量的调查情况第37页
   ·节肢动物群落参数的发生动态分析第37-42页
     ·多样性指数动态第37-39页
     ·物种数指数动态第39-40页
     ·优势集中性指数动态第40-41页
     ·均匀性指数动态第41-42页
   ·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对主要害虫数量的影响第42-47页
     ·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对烟粉虱的发生动态第42-43页
     ·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对蚜虫的发生动态第43-44页
     ·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对烟蓟马的发生动态第44-45页
     ·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对叶蝉的发生动态第45-46页
     ·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对造桥虫的发生动态第46-47页
   ·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对主要天敌数量的影响第47-50页
     ·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对草蛉数量的影响第47-48页
     ·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对小花蝽数量的影响第48-49页
     ·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对瓢虫数量的影响第49-50页
     ·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对蜘蛛数量的影响第50页
   ·节肢动物群落距离系数分析第50-51页
 3 讨论第51-53页
第四章 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对豆田有害生物的影响第53-6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3-54页
   ·试验地点和气候条件第53页
   ·供试大豆品种第53页
   ·试验设计第53页
   ·实验仪器第53页
   ·调查方法第53-54页
     ·大豆豆田杂草调查方法第53-54页
     ·大豆豆田孢囊线虫孢囊调查方法第54页
   ·数据统计分析第5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4-57页
   ·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对豆田杂草的影响第55-56页
     ·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对豆田杂草田间密度的影响第55页
     ·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对豆田杂草田间均度的影响第55页
     ·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对豆田杂草田间频率的影响第55页
     ·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对豆田杂草田间丰富度的影响第55-56页
     ·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对豆田杂草的数量影响第56页
   ·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对豆田大豆孢囊线虫的影响第56-57页
 3 讨论第57-64页
全文总结第64-66页
参考文献第66-77页
致谢第77-78页
作者简历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植物抗病基因sncl在超级杂交稻亲本中的遗传转化研究
下一篇:水稻两用核不育系Y58S群体育性变化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