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前言 | 第9-19页 |
·植物转基因技术 | 第9页 |
·农杆菌转化法概述 | 第9-12页 |
·农杆菌简介 | 第9-10页 |
·农杆菌介导的水稻遗传转化研究的发展 | 第10页 |
·农杆菌Ti质粒的改造及载体构建 | 第10-12页 |
·T-DNA导入与转移 | 第12页 |
·Ti质粒的转化方法 | 第12页 |
·籼稻基因工程所面临的问题 | 第12-13页 |
·植物抗病方面的研究 | 第13-17页 |
·病原菌和植物的相互关系 | 第13-14页 |
·植物抗病机制的形成 | 第14-15页 |
·抗病信号转导 | 第15页 |
·SNCl信号途径 | 第15-17页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7-1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4页 |
·试验材料 | 第19页 |
·培养基 | 第19-20页 |
·试验方法 | 第20-24页 |
·愈伤组织的诱导继代 | 第20页 |
·含目的基因的农杆菌EHA105的获得 | 第20-22页 |
·水稻愈伤组织转化过程 | 第22-23页 |
·离心柱式试剂盒法提取植物DNA | 第23页 |
·PCR检测 | 第23-2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4-38页 |
·愈伤组织的诱导及继代阶段 | 第24-31页 |
·不同诱导培养基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24-27页 |
·不同2,4-D浓度对水稻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27-28页 |
·不同6-BA浓度对水稻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28-29页 |
·酸水解酪蛋白和脯氨酸对水稻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29-30页 |
·继代培养基的确定 | 第30-31页 |
·含目的基因的EHA105的获得 | 第31-32页 |
·愈伤组织的转化 | 第32-34页 |
·农杆菌培养方式比较 | 第32-33页 |
·不同浸染方式的比较 | 第33页 |
·浸染后干燥时间对抗性愈伤获得率的影响 | 第33页 |
·共培养时间对抗性愈伤获得率的影响 | 第33-34页 |
·愈伤组织的筛选 | 第34-35页 |
·抑菌抗生素的选择 | 第34-35页 |
·筛选剂Basta | 第35页 |
·抗性愈伤组织的分化 | 第35-37页 |
·不同碳源对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 第35-36页 |
·不同分化培养基的选择 | 第36页 |
·不同激素及配比对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 第36-37页 |
·转化植株检测 | 第37-38页 |
4 讨论 | 第38-42页 |
·P88S和0293愈伤组织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38-40页 |
·愈伤组织诱导与继代 | 第38-39页 |
·抗性愈伤组织的再生 | 第39-40页 |
·农杆菌介导的sncl基因转化P88S和0293愈伤组织 | 第40-41页 |
·农杆菌的活性 | 第40页 |
·农杆菌与愈伤组织的相互作用 | 第40页 |
·农杆菌的清除 | 第40-41页 |
·后续研究设想 | 第41页 |
·转基因材料栽培试验 | 第41页 |
·转化植株生理特性检测 | 第41页 |
·创新之处 | 第41-42页 |
5 全文总结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附录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作者简介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