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前言 | 第10-20页 |
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1-20页 |
·两用核不育系育性转换类型 | 第11-12页 |
·两用核不育系育性转换起点温度 | 第12-13页 |
·两用核不育系不育起点温度不稳定现象 | 第13-14页 |
·两用核不育系不育性不稳定的含义 | 第13页 |
·两用核不育系不育起点温度不稳定表现 | 第13-14页 |
·两用核不育系群体不育性不稳定的遗传机制 | 第14-15页 |
·解决两用核不育系育性转换起点温度漂变的技术对策 | 第15-20页 |
·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起点温度的选择与鉴定 | 第16页 |
·光温敏核不育系原种生产程序与方法 | 第16-20页 |
本研究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1-24页 |
1 供试材料 | 第21页 |
2 试验方法 | 第21-23页 |
·播种育秧与移栽 | 第21页 |
·苗情观察记载 | 第21-22页 |
·处理方法 | 第22-23页 |
·育性波动温度处理 | 第22页 |
·繁殖温度处理 | 第22页 |
·田间单株的处理 | 第22页 |
·花粉镜检方法与镜检单株的分类标准 | 第22-23页 |
3 不育系的应用标准 | 第23-2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4-32页 |
1 各世代群体主茎叶片数的表现 | 第24页 |
2 各世代群体不育期花粉镜检表现 | 第24-27页 |
3 各世代群体育性波动期育性表现 | 第27-28页 |
4 各世代群体繁殖期育性表现 | 第28-32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32-36页 |
1 关于利用Y58S核心种子繁殖代数和制种所用种子问题 | 第32-33页 |
2 关于两用核不育系育性转换起点温度"遗传漂变"的研究 | 第33-34页 |
3 环境条件影响不育基因的表达 | 第34-35页 |
4 两用核不育系纯化的可能性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
作者简历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