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流作用下水中悬浮隧道的动力时程响应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问题提出 | 第10-11页 |
1.2 悬浮隧道简介 | 第11-14页 |
1.2.1 悬浮隧道的基本概念 | 第11页 |
1.2.2 悬浮隧道的特点 | 第11-12页 |
1.2.3 悬浮隧道与普通跨海交通方式的对比 | 第12-13页 |
1.2.4 悬浮隧道的基本类型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4 水中悬浮隧道流体荷载分析 | 第17-18页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5.1 主要的研究对象 | 第18-19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流固耦合基本原理 | 第21-35页 |
2.1 流固耦合 | 第21-22页 |
2.1.1 流固耦合简述 | 第21页 |
2.1.2 建立流固耦合坐标系 | 第21-22页 |
2.2 流固耦合计算 | 第22-25页 |
2.2.1 流固耦合控制方程 | 第22-23页 |
2.2.2 流固耦合界面的数据传输 | 第23-24页 |
2.2.3 求解方法 | 第24-25页 |
2.3 耦合场分析 | 第25-26页 |
2.3.1 顺序弱耦合分析 | 第25页 |
2.3.2 顺序弱耦合分析的适用范围 | 第25页 |
2.3.3 分离式耦合法 | 第25-26页 |
2.4 作用在大尺度结构物上的波浪力理论 | 第26-29页 |
2.4.1 绕射理论 | 第26页 |
2.4.2 线性问题的控制方程 | 第26-27页 |
2.4.3 线性绕射波浪力 | 第27-28页 |
2.4.4 绕射系数 | 第28-29页 |
2.5 水平圆柱潜体上的波浪力 | 第29-31页 |
2.6 建立振动方程 | 第31-32页 |
2.7 按照牛顿第二定律建立振动方程 | 第32页 |
2.8 利用拉格朗日第二类公式建立方程 | 第32-34页 |
2.8.1 系统能量 | 第32-33页 |
2.8.2 由哈密尔顿原理推导拉格朗日第二类方程 | 第33-34页 |
2.9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涡激效应分析及流体荷载分析 | 第35-48页 |
3.1 涡激效应 | 第35-40页 |
3.1.1 描述漩涡释放的几个理论参数 | 第35-38页 |
3.1.1.1 Re数 | 第35页 |
3.1.1.2 漩涡脱落频率 | 第35-36页 |
3.1.1.3 约化速度 | 第36页 |
3.1.1.4 涡激振动的机理 | 第36-38页 |
3.1.2 涡激振动的一些典型特点 | 第38-39页 |
3.1.3 涡激振动控制参数 | 第39-40页 |
3.2 流体作用力分析 | 第40-47页 |
3.2.1 解析法求流体动力 | 第40-46页 |
3.2.2 流体作用力的估算法 | 第46-4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水中悬浮隧道的动力时程响应数值分析 | 第48-85页 |
4.1 Ansys workbench软件简介 | 第48-50页 |
4.1.1 引言 | 第48页 |
4.1.2 Fluent模块简介 | 第48-49页 |
4.1.3 Fluent模块特点 | 第49-50页 |
4.2 建立悬浮隧道的几何模型 | 第50-52页 |
4.3 悬浮隧道的环境模拟 | 第52-53页 |
4.4 单向流固耦合 | 第53-55页 |
4.5 管段应力应变分析 | 第55-68页 |
4.6 涡激效应模拟 | 第68-83页 |
4.6.1 模拟结果 | 第70-83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5.1 结论 | 第85-86页 |
5.2 不足与建议 | 第86页 |
5.3 展望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