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8页 |
CONTENTS | 第8-11页 |
摘要 | 第11-14页 |
ABSTRACT | 第14-1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8-35页 |
·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电力系统低频振荡机理及抑制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低频振荡机理 | 第19-21页 |
·低频振荡抑制方法 | 第21-22页 |
·广域测量系统 | 第22-25页 |
·广域测量系统结构及关键技术 | 第22-23页 |
·广域测量系统发展及应用现状 | 第23-25页 |
·考虑时滞影响的广域阻尼控制 | 第25-30页 |
·预测方法 | 第26-28页 |
·LMI方法 | 第28-30页 |
·电力系统降阶模型的子空间辨识方法 | 第30-32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32-35页 |
第二章 基于输出预测的电力系统广域阻尼控制 | 第35-52页 |
·引言 | 第35页 |
·输出预测模型 | 第35-37页 |
·基于输出预测的输出反馈广域阻尼控制 | 第37-44页 |
·线性二次最优部分输出反馈控制律 | 第37-38页 |
·基于输出预测的线性二次最优部分输出反馈阻尼控制器 | 第38-39页 |
·仿真算例 | 第39-44页 |
·基于输出预测的广域阻尼滑模控制 | 第44-51页 |
·滑模变结构控制 | 第45-46页 |
·状态直接反馈 | 第46页 |
·基于输出预测的广域阻尼滑模控制器 | 第46-47页 |
·仿真算例 | 第47-51页 |
·小结 | 第51-52页 |
第三章 基于锥补算法的电力系统广域阻尼控制 | 第52-85页 |
·引言 | 第52页 |
·基于锥补算法和滞后状态观测器的广域阻尼控制 | 第52-59页 |
·矩阵不等式定理 | 第52-54页 |
·锥补线性化迭代算法 | 第54-57页 |
·滞后状态观测器设计与分离性证明 | 第57-58页 |
·基于锥补算法和滞后状态观测器的广域阻尼控制器 | 第58-59页 |
·基于锥补算法的状态直接反馈广域阻尼控制 | 第59-61页 |
·矩阵不等式定理 | 第59-61页 |
·状态直接反馈 | 第61页 |
·基于锥补算法的状态直接反馈广域阻尼控制器 | 第61页 |
·仿真算例 | 第61-83页 |
·两区域四机系统 | 第61-67页 |
·10机39节点系统 | 第67-79页 |
·基于输出预测和锥补算法的控制器时滞裕度比较 | 第79-83页 |
·小结 | 第83-85页 |
第四章 基于两层控制策略的电力系统广域阻尼控制 | 第85-113页 |
·引言 | 第85页 |
·内层控制策略 | 第85-86页 |
·外层控制策略 | 第86-94页 |
·动态输出反馈原理 | 第87-88页 |
·基于动态输出反馈的两层广域阻尼控制 | 第88-92页 |
·基于状态直接反馈的两层广域阻尼控制 | 第92-94页 |
·仿真算例 | 第94-111页 |
·两区域四机系统 | 第94-97页 |
·10机39节点系统 | 第97-108页 |
·基于锥补算法和两层控制的控制器鲁棒性比较 | 第108页 |
·基于输出预测和两层控制的控制器时滞裕度比较 | 第108-111页 |
·小结 | 第111-113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113-116页 |
·主要工作和结论 | 第113-115页 |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115-116页 |
附录 | 第116-122页 |
A1 子空间辨识算法 | 第116-118页 |
A2 新英格10机39节点系统数据 | 第118-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30-131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