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9页 |
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9页 |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3-17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3-15页 |
二、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7-26页 |
一、 最小限制水分范围(LLWR)的介绍 | 第17-18页 |
二、 LLWR的计算方法 | 第18-19页 |
三、 LLWR数值大小的意义 | 第19-20页 |
四、 土壤容重与LLWR | 第20-21页 |
五、 土壤硬度与LLWR | 第21-22页 |
六、 土壤孔隙与LLWR | 第22-23页 |
七、 土壤质地与LLWR | 第23页 |
八、 土壤有机碳(SOC)矿化速率与LLWR | 第23-26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特色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 | 第26-28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26页 |
二、 研究特色 | 第26-27页 |
三、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7页 |
四、 创新点 | 第27-28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28-29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9-35页 |
第一节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9-31页 |
一、 试验小区概况 | 第29页 |
二、 试验设计原理 | 第29-31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31-35页 |
一、 采样点的选取、样品的采集 | 第31页 |
二、 项目测定方法 | 第31-34页 |
三、 数据处理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参数修正前不同耕作方式下的LLWR值 | 第35-42页 |
第一节 LLWR限制值分析 | 第35-37页 |
第二节 加权平均LLWR值与分层LLWR值 | 第37-41页 |
一、 加权平均LLWR值 | 第37-38页 |
二、 分层LLWR值 | 第38-39页 |
三、 加权平均LLWR与分层LLWR对比分析 | 第39-41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LLWR相关参数分析 | 第42-58页 |
第一节 LLWR相关参数灵敏度分析方案设置 | 第43-47页 |
一、 田间持水量的灵敏度分析方案设置 | 第43页 |
二、 萎蔫系数的灵敏度分析方案设置 | 第43-45页 |
三、 充气孔隙的灵敏度分析方案设置 | 第45-46页 |
四、 土壤硬度的灵敏度分析方案设置 | 第46页 |
五、 LLWR相关参数灵敏度分析方案设置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二节 LLWR相关参数灵敏度分析与修正 | 第47-57页 |
一、 田间持水量的灵敏度分析 | 第49-51页 |
二、 萎蔫系数的灵敏度分析 | 第51页 |
三、 充气孔隙的灵敏度分析 | 第51页 |
四、 土壤硬度的灵敏度分析 | 第51-55页 |
五、 修正后的LLWR相关参数 | 第55-57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参数修正后的LLWR及其与土壤物理要素的相关分析 | 第58-71页 |
第一节 参数修正后不同耕作方式下的LLWR值 | 第58-61页 |
一、 加权平均LLWR值 | 第58页 |
二、 分层LLWR值 | 第58-60页 |
三、 参数修正前后LLWR值比较 | 第60-61页 |
第二节 参数修正后的LLWR与土壤物理要素的相关分析 | 第61-67页 |
一、 参数修正后的LLWR与土壤容重的相关分析 | 第61-62页 |
二、 参数修正后的LLWR与土壤硬度的相关分析 | 第62-64页 |
三、 参数修正后的LLWR与土壤孔隙的相关分析 | 第64-65页 |
四、 参数修正后的LLWR与土壤粘粒的相关分析 | 第65-66页 |
五、 参数修正后的LLWR与土壤物理要素相关分析小结 | 第66-67页 |
第三节 比较参数修正后利用次大孔隙与土壤容重计算的LLWR值 | 第67-70页 |
一、 利用次大孔隙计算的LLWR值 | 第67-68页 |
二、 利用次大孔隙与土壤容重计算的LLWR值对比分析 | 第68-70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70-71页 |
第六章 基于LLWR评估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物理特性对黑土有机碳固定的影响 | 第71-96页 |
第一节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 | 第71-83页 |
一、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 第71-72页 |
二、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硬度的影响 | 第72-78页 |
三、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孔隙度的影响 | 第78-81页 |
四、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质地的影响 | 第81-83页 |
第二节 不同耕作方式对SOC的影响 | 第83-86页 |
第三节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CO_2通量与SOC矿化速率的影响 | 第86-89页 |
一、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CO_2通量的影响 | 第86页 |
二、 不同耕作方式对SOC矿化速率的影响 | 第86-89页 |
第四节 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物理特性对黑土有机碳固定的影响 | 第89-94页 |
一、 LLWR与土壤CO_2释放量、SOC矿化速率的关系 | 第89-90页 |
二、 基于LLWR评估不同耕作方式对SOC的影响 | 第90-91页 |
三、 土壤物理特性对SOC的影响以及与LLWR的关联 | 第91-94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94-9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96-99页 |
一、 主要结论 | 第96-98页 |
二、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13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113-114页 |
致谢 | 第114-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