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课堂的导入环节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1章 导言 | 第11-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论文结构 | 第12-13页 |
第2章 课堂导入的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导入的定义 | 第13页 |
·课堂导入的理论依据 | 第13-17页 |
·导入的心理学理论依据 | 第13-15页 |
·导入的教育学理论依据 | 第15-16页 |
·导入的美学理论依据 | 第16-17页 |
·国外对课堂导入的相关研究 | 第17-19页 |
·C.特耐(C.Turney)对课堂导入的研究 | 第17-19页 |
·洛格·戈尔(Roger Gower) | 第19页 |
·国内学者对课堂导入的相关研究 | 第19-21页 |
第3章 课堂导入的作用和原则 | 第21-31页 |
·课堂导入的作用 | 第21-25页 |
·课堂导入的指向作用 | 第22页 |
·课堂导入的记忆增强作用 | 第22-23页 |
·课堂导入的激发学习动机作用 | 第23页 |
·课堂导入的置信作用 | 第23-24页 |
·课堂导入的铺垫作用 | 第24页 |
·课堂导入的情感作用 | 第24-25页 |
·课堂导入应遵循的原则 | 第25-31页 |
·追求目的性,切忌漫无目标 | 第25-26页 |
·追求艺术性,切忌平淡无奇 | 第26-27页 |
·追求创新性,切忌循规蹈矩 | 第27-28页 |
·追求启发性,切忌导而不入 | 第28-29页 |
·追求简单性,切忌冗长拖沓 | 第29页 |
·追求互动性,切忌演独角戏 | 第29页 |
·追求灵活性,切忌机械教条 | 第29-30页 |
·追求审美性,切忌严肃疏离 | 第30-31页 |
第4章 课堂导入策略的分析 | 第31-51页 |
·导入策略及其分类 | 第31-32页 |
·教师独导策略 | 第32-36页 |
·教师直接导入 | 第32-33页 |
·通过举例导入 | 第33-34页 |
·设置悬念导入 | 第34-35页 |
·设立情景导入 | 第35-36页 |
·师生共同导入策略 | 第36-40页 |
·温故知新共同导入 | 第36-38页 |
·联系实际共同导入 | 第38-39页 |
·师生游戏共同导入 | 第39-40页 |
·言语导入策略 | 第40-42页 |
·概括课文内容 | 第40-41页 |
·激励法导入 | 第41页 |
·板书导入 | 第41-42页 |
·行为导入策略 | 第42-43页 |
·课外材料导入 | 第43-48页 |
·诗歌导入 | 第44-45页 |
·名言警句导入 | 第45-46页 |
·故事导入 | 第46-47页 |
·笑话导入 | 第47-48页 |
·课内材料导入 | 第48-50页 |
·作者简介导入法 | 第48-49页 |
·背景介绍导入法 | 第49-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不同类型课的导入策略 | 第51-61页 |
·新授课的导入策略 | 第51-55页 |
·新授课中的教师独导 | 第51-53页 |
·新授课中的师生共导 | 第53-55页 |
·练习课的导入策略 | 第55-59页 |
·有的放矢 目标明确 | 第55-56页 |
·生动新颖 激发学生求知欲 | 第56-57页 |
·挖掘潜能 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 第57-58页 |
·利用错误 激发学生反思能力 | 第58-59页 |
·复习课的导入策略 | 第59-61页 |
第6章 结论 | 第61-63页 |
·总结 | 第61页 |
·建议 | 第61-62页 |
·局限性 | 第62页 |
·结语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