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中国药品标准制度发展简史》 | 第11-12页 |
2.《道地药材与中药标准化》 | 第12页 |
3.《中药依法炮制是中医用药一大特色》 | 第12页 |
4.《试论《本经》药物性味规范的基本原则》 | 第12页 |
5.《试论方剂君臣佐使法则的沿革与规范》 | 第12-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4页 |
1 绪论 | 第14-19页 |
·相关概念 | 第14-16页 |
·"本草"的涵义 | 第14-15页 |
·"药物"的涵义 | 第15-16页 |
·"规范"的涵义 | 第16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研究范围与方法 | 第17-19页 |
2 本草文献的产生 | 第19-29页 |
·"神农尝百草"与"伊尹制汤液" | 第19-20页 |
·神农尝百草 | 第19页 |
·伊尹制汤液 | 第19-20页 |
·西汉时医学的整理结集 | 第20-23页 |
·西汉刘向父子校书方法 | 第20-21页 |
·《方技略》的产生 | 第21页 |
·医经与经方 | 第21-22页 |
·经方与本草 | 第22-23页 |
·《神农本草经》的产生 | 第23-27页 |
·经方与医经的融合 | 第23-24页 |
·《神农本草经》因规范用药而产生 | 第24-25页 |
·《神农本草经》成书的相关问题 | 第25-27页 |
·小结 | 第27-29页 |
3 《神农本草经》药物知识的来源与规范 | 第29-67页 |
·《神农本草经》所载药物的来源 | 第29-35页 |
·分类思想来源 | 第29-30页 |
·药物的来源 | 第30-34页 |
·药物择取的标准 | 第34-35页 |
·《神农本草经》药物功用主治规范溯源 | 第35-39页 |
·源于经方的功用主治 | 第35-37页 |
·源于道家的功用主治 | 第37-39页 |
·《神农本草经》药物理论的来源与规范 | 第39-64页 |
·药性理论来源及影响因素 | 第39-46页 |
·配伍理论来源及应用 | 第46-51页 |
·药物临证理论的来源 | 第51-57页 |
·药物质量控制来源与规范 | 第57-64页 |
·小结 | 第64-67页 |
4 后世本草文献药物规范的沿革 | 第67-87页 |
·《本草经集注》 | 第67-72页 |
·分类及体例的发展 | 第67-68页 |
·药物及功用主治的择取 | 第68-69页 |
·药物理论的沿革 | 第69-72页 |
·《新修本草》 | 第72-75页 |
·分类及体例的发展 | 第73-74页 |
·药物及功用主治的择取 | 第74页 |
·药物理论的沿革 | 第74-75页 |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 第75-79页 |
·分类及体例的发展 | 第76-77页 |
·药物及功用主治的择取 | 第77页 |
·药物理论的沿革 | 第77-79页 |
·《本草纲目》 | 第79-85页 |
·分类及体例的发展 | 第79-81页 |
·药物及功用主治的择取 | 第81-83页 |
·药物理论的沿革 | 第83-85页 |
·小结 | 第85-87页 |
5 本草文献药物规范的一般特征与价值分析 | 第87-95页 |
·本草文献药物规范的一般特征 | 第87-89页 |
·主流本草文献的修撰多为政府主持 | 第87页 |
·主流本草文献的内容有显著的延续性 | 第87-88页 |
·主流本草体例的规范性 | 第88-89页 |
·本草文献药物规范的价值分析 | 第89-94页 |
·分类方法的时代性 | 第89页 |
·保障药物使用安全有效 | 第89-91页 |
·控制药物质量 | 第91-93页 |
·规范相关名称 | 第93-94页 |
·小结 | 第94-95页 |
6 结语 | 第95-97页 |
附录 | 第97-137页 |
附录1:《本经》与相关资料所载药物对比表 | 第97-113页 |
附录2:《本经》药物功用主治与相关资料比较 | 第113-117页 |
附录3:《本经》药物四气与功效比较 | 第117-119页 |
附录4:《辅行诀》五脏病证方之五味组方及君臣配伍分析 | 第119-123页 |
附录5:《本经》病证/症候种类分析 | 第123-127页 |
附录6:"大病之主"病证名与相关文献比较 | 第127-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42页 |
致谢 | 第142-144页 |
个人简历 | 第144-145页 |
附录 | 第145-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