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增强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致谢 | 第1-3页 |
中文摘要 | 第3-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起飞 | 第10-12页 |
1.2 选题背景 | 第12页 |
1.3 语音增强 | 第12-20页 |
1.3.1 语音增强的目的和应用 | 第12-14页 |
1.3.2 语音可懂度和增强依据 | 第14-15页 |
1.3.3 语音增强的历史和分类 | 第15-20页 |
1.4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方法 | 第20-21页 |
1.5 论文的内容和结构 | 第21-23页 |
第二章 频谱减法 | 第23-35页 |
2.1 频谱减法的历史 | 第23页 |
2.2 基本方法 | 第23-28页 |
2.3 谱减算法的失真与改进 | 第28-31页 |
2.4 本论文采用的谱减算法 | 第31-34页 |
2.5 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各种语音增强算法 | 第35-46页 |
3.1 参数方法 | 第35-38页 |
3.1.1 梳状滤波器 | 第35-36页 |
3.1.2 维纳滤波 | 第36-37页 |
3.1.3 卡尔曼滤波 | 第37-38页 |
3.2 非参数方法 | 第38-40页 |
3.3 统计方法 | 第40-44页 |
3.4 其它方法 | 第44-45页 |
3.5 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与可懂度相关的高频信噪比 | 第46-59页 |
4.1 信噪比度量 | 第46-47页 |
4.2 高频信噪比 | 第47-48页 |
4.3 汉语声韵的SNRH计算 | 第48-51页 |
4.4 用于语音增强度量的SNRH | 第51-58页 |
4.5 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峰值削波分析和白噪声的影响 | 第59-77页 |
5.1 信号处理与声学研究的结合 | 第59-62页 |
5.2 加权倒谱系数和倒谱距离 | 第62-64页 |
5.3 峰值削波的影响 | 第64-69页 |
5.4 白噪声的影响 | 第69-75页 |
5.5 小结 | 第75-77页 |
第六章 增强带噪语音可懂度的新算法 | 第77-94页 |
6.1 语音可懂度问题的复杂性 | 第77-78页 |
6.2 增强语音可懂度的新算法 | 第78-80页 |
6.3 实验结果 | 第80-87页 |
6.4 新算法的原理和讨论 | 第87-92页 |
6.4.1 语句可懂度与新算法原理 | 第87-89页 |
6.4.2 实例和自适应噪声估计 | 第89-90页 |
6.4.3 新算法的易扩展性 | 第90-92页 |
6.5 小结 | 第92-94页 |
第七章 新算法的DSP实现 | 第94-106页 |
7.1 DSP概述 | 第94-96页 |
7.2 DSP的选择 | 第96-99页 |
7.3 算法的DSP实现过程 | 第99-102页 |
7.4 新算法的DSP实现结果和讨论 | 第102-104页 |
7.5 小结 | 第104-106页 |
第八章 抗噪声抗干扰声码器系统 | 第106-120页 |
8.1 分类型汉语声码器系统 | 第106-110页 |
8.2 声码器的抗噪声设计 | 第110-113页 |
8.3 声码器的抗干扰设计 | 第113-115页 |
8.4 实验结果示例 | 第115-118页 |
8.5 小结 | 第118-120页 |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0-123页 |
9.1 论文总结 | 第120-121页 |
9.2 研究展望 | 第121-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30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