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隋、唐至清前期(581~1840年)论文--唐(618~907年)论文

唐代孟学探赜

中文摘要第1-15页
ABSTRACT第15-20页
导言第20-25页
 一、研究概况及意义第20-22页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2-23页
 三、基本思路和方法第23-25页
第一章 初唐的孟学第25-58页
 第一节 初唐孟学研究概述第25-28页
 第二节 魏征与孟子第28-34页
  一、魏征继承孟子思想的政治环境和学术渊源第28-29页
  二、魏征对孟子独立人格精神的继承第29-30页
  三、魏征对孟子君臣观的实践第30-34页
 第三节 卢照邻、王勃对孟子的评价第34-40页
  一、王勃、卢照邻对孟子不遇命运的同情第34-37页
  二、王勃、卢照邻对孟子继承儒家诗教传统的肯定第37-40页
 第四节 崔融与孟子第40-44页
  一、崔融的税收主张对孟子观点的继承第40-42页
  二、崔融对孟子关于社会分工观点的继承第42-44页
 第五节 李善与孟子第44-51页
  一、征引《孟子》注释的文体范围广泛第45页
  二、引述《孟子》文本广泛第45-47页
  三、引述《孟子》文本基本遵循原典第47-51页
 第六节 刘知几与孟子第51-58页
  一、对孟子命运和品格的评价第51-52页
  二、对孟子观点的认同第52-53页
  三、对孟子观点的批评第53-56页
  四、“史才论”对孟子学说的发展第56-58页
第二章 盛唐的孟学第58-86页
 第一节 盛唐孟学研究概述第58-61页
 第二节 李白杜甫对孟子的接受第61-71页
  一、《文选》注引的《孟子》内容对士人的间接影响第61-62页
  二、李善《文选》注成为李杜接受孟子思想影响的间接途径第62-67页
  三、李白对孟子的接受第67-68页
  四、杜甫对孟子的接受第68-71页
 第三节 李杜诗歌与孟子第71-77页
  一、李白对孟子浩然之气的继承第71-73页
  二、杜甫对孟子的仁政与民本思想的继承第73-77页
 第四节 杨绾与孟子第77-86页
  一、杨绾和赵匡在科考改革上对孟子的提倡第77-79页
  二、盛唐时期的经学学术背景第79-86页
第三章 中唐的孟学第86-159页
 第一节 中唐孟学研究概述第86-90页
 第二节 韩愈思想与孟子第90-110页
  一、韩愈好辩的性格与孟子相似第90-92页
  二、韩愈对孟子君臣之义思想的继承第92-93页
  三、韩愈排佛的前因后果第93-97页
  四、韩愈借鉴孟子心性学说排佛第97-103页
  五、韩愈建立儒学道统排佛第103-110页
 第三节 韩愈诗歌与孟子第110-119页
  一、韩愈崇孟与他扩张诗境的追求第110-112页
  二、崇孟为韩愈提供了丰富的诗歌创作语料第112-114页
  三、孟子的浩然之气对韩愈诗歌的作用第114-117页
  四、孟子的心性说对韩愈诗歌创作的影响第117-119页
 第四节 李翱与孟子第119-130页
  一、李翱“复性”的责任感第119-121页
  二、李翱“性善情恶”对孟子性善论的继承第121-123页
  三、李翱将性善和“诚”相融合第123-125页
  四、李翱认为“性”与“文”同样重要第125-127页
  五、李翱对孟子政治经济思想的继承第127-130页
 第五节 柳宗元与孟子第130-147页
  一、柳宗元对孟子观点的广泛征引、化用和评价第130-132页
  二、关于成圣问题第132-134页
  三、关于利益问题第134-139页
  四、关于仁政问题第139-143页
  五、柳宗元研究孟子的学术渊源第143-147页
 第六节 皇甫湜与孟子第147-159页
  一、皇甫湜对韩愈崇孟的理解和支持第147-150页
  二、夷惠之论对孟子观点的发挥第150-156页
  三、皇甫湜的心性观对孟子的继承第156-159页
第四章 晚唐的孟学第159-195页
 第一节 晚唐孟学研究概述第159-161页
 第二节 杜牧与孟子第161-174页
  一、中晚唐孟学环境与杜牧的家学传统第161-164页
  二、杜牧认为孔孟并重第164-166页
  三、杜牧对孟子思想的继承与发挥第166-168页
  四、杜牧对孟子思想的质疑第168-169页
  五、杜牧散文对孟子的继承第169-174页
 第三节 皮日休、陆龟蒙与孟子第174-189页
  一、皮日休的救世理想是他尊孟的现实基础第174-175页
  二、从尊韩到尊孟第175-179页
  三、皮日休对孟子民本思想的继承第179-181页
  四、皮日休对社会教化的重视第181-182页
  五、皮日休对孟子修身养性理论的发挥第182-185页
  六、皮日休与韩愈尊孟的差异第185-186页
  七、陆龟蒙对孟子的评价第186-189页
 第四节 林慎思与孟子第189-195页
  一、林慎思续《孟子》的目的第189-191页
  二、林慎思的理政思想对孟子的继承第191-195页
结语第195-198页
参考文献第198-203页
致谢第203-205页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第205-206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206页

论文共2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内圣外王:儒家思想的实践效用--以贞观之治为范例的探讨
下一篇:中古河东裴氏家族及其文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