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从"计划"到"规划" | 第9-16页 |
(一) "五年计划"和"五年规划"的区别 | 第9-10页 |
1、基本涵义不同 | 第9-10页 |
2、体制环境不同 | 第10页 |
(二) "五年规划"取代"五年计划"的原因 | 第10-13页 |
1、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需要 | 第10-11页 |
2、适应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 | 第11-12页 |
3、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 第12-13页 |
(三) 从"计划"到"规划"标志着党的执政理念的转变 | 第13-16页 |
1、发展内容从只重经济向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转变 | 第13-14页 |
2、资源配置从行政手段向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的转变 | 第14-15页 |
3、政府职能从直接参与经济向为其提供服务的转变 | 第15-16页 |
二、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 第16-24页 |
(一) 淡化"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提法的原因 | 第16-19页 |
1、缩小收入差距,构建和谐社会需要 | 第16-17页 |
2、建立服务型政府的需要 | 第17-18页 |
3、适应改革开放形势变化的需要 | 第18-19页 |
(二) 为什么强调"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 第19-21页 |
1、社会主义的本质含义和本质要求 | 第19页 |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 第19-20页 |
3、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 第20-21页 |
(三) "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彰显党的执政理念的转变 | 第21-24页 |
1、"先富"到"共富"的转变 | 第21-22页 |
2、"物化倾向"到"以人为本"转变 | 第22-23页 |
3、"初次分配重效率、再次分配重公平"到"初次分配也重公平"的转变 | 第23-24页 |
三、从"富强民主文明"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 第24-30页 |
(一)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提出过程 | 第24-25页 |
1、从"物质、精神两个文明"到"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 | 第24-25页 |
2、从"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位一体" | 第25页 |
(二) "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之间的关系 | 第25-27页 |
1、"和谐"以"富强民主文明"为基础,又是对它们的升华 | 第25-26页 |
2、"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既并列统一又包含和渗透 | 第26-27页 |
(三) 和谐社会理论反映了党的执政理念的转变 | 第27-30页 |
1、从重点突破向系统推进的转变 | 第27-28页 |
2、从政府主导政治经济向建设公民社会的转变 | 第28-29页 |
3、从斗争哲学向和谐哲学的转变 | 第29-30页 |
四、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 | 第30-36页 |
(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字当头的原因 | 第30-32页 |
1、解放思想以及对经济及其发展速度的认识 | 第30-31页 |
2、我国经济发展起步低,潜力大 | 第31-32页 |
3、我国具有经济的快速增长有利因素 | 第32页 |
(二) 正确认识和处理"快"和"好"的关系 | 第32-34页 |
1、"快"是"好"的前提 | 第32-33页 |
2、"好"是"快"的保障 | 第33-34页 |
(三) 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折射党的执政理念的变化 | 第34-36页 |
1、注重经济速度的同时更加重视质量和效益 | 第34-35页 |
2、注重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发展所带来的问题 | 第35页 |
3、注重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加重视增长利益的分享 | 第35-36页 |
五、从"发展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 | 第36-44页 |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二次飞跃 | 第36-38页 |
1、发展才是硬道理——第一次飞跃 | 第36-37页 |
2、科学发展观——第二次飞跃 | 第37-38页 |
(二) 为什么要提出科学发展观 | 第38-40页 |
1、汲取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教训提出的 | 第38-39页 |
2、针对当前我国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提出的 | 第39-40页 |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 第40页 |
(三) 科学发展观是对以往执政发展理念的继承和创新 | 第40-44页 |
1、在生产目的论的基础上提出以人为本 | 第40-41页 |
2、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提出全面发展 | 第41-42页 |
3、在统筹兼顾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协调发展 | 第42页 |
4、在发展是硬道理的基础上提出可持续发展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和书目 | 第45-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