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44页 |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气候变暖现状 | 第17-18页 |
·气候变暖研究的技术手段 | 第18-19页 |
·冬小麦生产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研究进展 | 第19-26页 |
·冬小麦生长发育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 第19-21页 |
·冬小麦光合及呼吸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 第21-22页 |
·冬小麦籽粒灌浆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 第22-23页 |
·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及籽粒产量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 第23-24页 |
·冬小麦籽粒淀粉和蛋白质合成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 第24-26页 |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26-29页 |
·研究内容 | 第26页 |
·研究方案 | 第26页 |
·技术路线 | 第26-29页 |
·目的意义 | 第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44页 |
第二章 开放式主动增温系统的设计及其增温效果 | 第44-54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5-46页 |
·试验地概况 | 第45页 |
·试验处理 | 第45页 |
·试验材料 | 第45页 |
·数据采样与样品分析 | 第45-46页 |
·系统设计及结果分析 | 第46-49页 |
·开放式主动增温系统设计 | 第46-47页 |
·开放式主动增温系统的有效增温范围及幅度 | 第47页 |
·开放式主动增温对田间各层次温度的影响 | 第47-49页 |
·开放式主动增温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 第49页 |
·讨论与结论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第三章 冬小麦生长发育对不同增温的响应 | 第54-6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5-56页 |
·试验材料 | 第55页 |
·试验处理 | 第55页 |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55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55-5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6-60页 |
·冬小麦茎蘖数 | 第56页 |
·冬小麦株高及绝对生长速率 | 第56-57页 |
·冬小麦开花期叶面积 | 第57-58页 |
·冬小麦生育进程 | 第58页 |
·冬小麦穗部特征 | 第58-60页 |
·讨论与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第四章 冬小麦生物量及籽粒产量与品质对不同增温的响应 | 第66-8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7-68页 |
·试验材料 | 第67页 |
·试验处理 | 第67页 |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67-68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6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8-73页 |
·开放式主动增温对灌浆期冠层温度的影响 | 第68-69页 |
·地上生物量与籽粒产量 | 第69页 |
·干物质分配 | 第69-70页 |
·产量构成 | 第70-71页 |
·籽粒淀粉含量及组分 | 第71页 |
·籽粒蛋白质含量及组分 | 第71-73页 |
·讨论与结论 | 第73-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第五章 冬小麦氮素利用及干物质生产效率对不同增温的响应 | 第80-8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1页 |
·试验材料 | 第81页 |
·试验处理 | 第81页 |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81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8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1-83页 |
·各器官氮含量 | 第81-82页 |
·干物质生产效率 | 第82-83页 |
·讨论与结论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第六章 冬小麦光合及呼吸特性对不同增温的响应 | 第88-9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9页 |
·试验材料 | 第89页 |
·试验处理 | 第89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89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8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9-93页 |
·旗叶叶绿素含量 | 第89-90页 |
·旗叶净光合及夜间呼吸速率 | 第90-92页 |
·旗叶气孔导度 | 第92页 |
·旗叶胞间二氧化碳浓度 | 第92页 |
·旗叶蒸腾速率 | 第92-93页 |
·讨论与结论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8页 |
第七章 冬小麦籽粒灌浆及淀粉合成关键酶对不同增温的响应 | 第98-11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9-100页 |
·试验材料 | 第99页 |
·试验处理 | 第99页 |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99-100页 |
·灌浆动态的生长模型、参数意义及数据处理 | 第10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00-106页 |
·强势与弱势粒的生长分析及拟合度 | 第100-101页 |
·强势与弱势粒灌浆特征 | 第101-102页 |
·强势与弱势粒蔗糖合成酶(SS)活性 | 第102-103页 |
·强势与弱势粒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活性 | 第103-104页 |
·强势与弱势粒淀粉分支酶(SBE)活性 | 第104-105页 |
·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与千粒重之间的相关性 | 第105-106页 |
·讨论与结论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2页 |
第八章 全文讨论和结论 | 第112-122页 |
·讨论 | 第112-115页 |
·当前气候变暖的研究方法 | 第112页 |
·冬小麦生产力对昼夜不同增温的响应机制 | 第112-115页 |
·主要结论 | 第115-116页 |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 第116-117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16页 |
·不足之处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2页 |
致谢 | 第122-124页 |
博士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