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1. 前言 | 第13-21页 |
·植物精油的提取方法 | 第13-14页 |
·植物精油的分离与分析方法 | 第14-16页 |
·植物精油的生物活性 | 第16-17页 |
·土荆芥精油 | 第17-19页 |
·土荆芥 | 第17-18页 |
·土荆芥精油 | 第18页 |
·土荆芥精油主要成分 | 第18-19页 |
·选题意义和研究思路 | 第19-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7页 |
·供试材料 | 第21页 |
·土荆芥精油 | 第21页 |
·小菜蛾与饲养方法 | 第21页 |
·供试试剂 | 第21页 |
·主要仪器 | 第21页 |
·土荆芥精油的超临界CO_2萃取方法 | 第21-22页 |
·萃取土荆芥精油的粒度选择方法 | 第21-22页 |
·筛选萃取条件的均匀设计方法 | 第22页 |
·筛选萃取条件的正交设计方法 | 第22页 |
·土荆芥精油成分GC-MS分析方法 | 第22-23页 |
·土荆芥精油的前处理方法 | 第22-23页 |
·土荆芥精油成分分析条件 | 第23页 |
·小菜蛾成虫触角电位的测定方法 | 第23页 |
·生物活性测定方法 | 第23-24页 |
·触杀作用的测定方法 | 第23页 |
·熏蒸作用的测定方法 | 第23-24页 |
·小菜蛾体内部分酶系活性的测定方法 | 第24-26页 |
·试虫处理 | 第24页 |
·酶液制备 | 第24页 |
·标准蛋白质含量的曲线制订 | 第24页 |
·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测定方法 | 第24-25页 |
·羧酸酯酶(CarE)活性测定方法 | 第25页 |
·谷光甘肽S-转移酶(GSTs)活性测定方法 | 第25-26页 |
·酶源蛋白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26页 |
·统计方法 | 第26-2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7-47页 |
·土荆芥精油超临界CO_2萃取条件的研究 | 第27-29页 |
·土荆芥粒度对土荆芥精油萃取率的影响 | 第27页 |
·萃取条件对土荆芥精油萃取率的影响 | 第27-29页 |
·不同地点的土荆芥精油的成分分析 | 第29-37页 |
·福建福州土荆芥精油的成分分析 | 第29-30页 |
·福建平潭土荆芥精油的成分分析 | 第30-32页 |
·福建连城土荆芥精油的成分分析 | 第32-35页 |
·福建莆田土荆芥精油的成分分析 | 第35-37页 |
·不同生育期的土荆芥精油的成分分析 | 第37-41页 |
·苗期土荆芥精油的成分分析 | 第37-38页 |
·生长期土荆芥精油的成分分析 | 第38-39页 |
·成熟期土荆芥精油的成分分析 | 第39-41页 |
·对-聚伞花素和a-松油烯对小菜蛾的触杀和熏蒸作用 | 第41-42页 |
·对-聚伞花素和a-松油烯对小菜蛾的触杀作用 | 第41页 |
·对-聚伞花素和a-松油烯对小菜蛾的熏蒸作用 | 第41-42页 |
·对-聚伞花素对小菜蛾幼虫AChE、CarE和GSTs的影响 | 第42-43页 |
·土荆芥精油、对-聚伞花素和a-松油烯对小菜蛾成虫触角的影响 | 第43-47页 |
·土荆芥精油对小菜蛾成虫的触角电位反应 | 第43-44页 |
·a-松油烯对小菜蛾的成虫的触角电位反应 | 第44-45页 |
·对-聚伞花素对小菜蛾的成虫的触角电位反应 | 第45-47页 |
4 讨论 | 第47-50页 |
·土荆芥精油中杀虫活性成分的研究 | 第47-48页 |
·土荆芥精油的CO_2萃取及其EAG反应 | 第48-49页 |
·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7页 |
附录I 超临界CO_2萃取仪器的主要操作方法 | 第57-58页 |
附录II 土荆芥精油化学成分名称的英汉对照表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