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0-24页 |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及背景 | 第10-12页 |
·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起源 | 第10-11页 |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第11页 |
·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分析 | 第12-15页 |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内涵 | 第12-13页 |
·区域可持续发展各方面的主要关系 | 第13-15页 |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国外学者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概述 | 第15-16页 |
·国内学者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概述 | 第16-19页 |
·对国内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简评 | 第19-20页 |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简介 | 第20-21页 |
·本文进行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的总体思路 | 第21-24页 |
·研究意义 | 第21页 |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2. 福州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设计 | 第24-42页 |
·福州市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方面发展现状概述 | 第24-33页 |
·福州市资源与环境发展现状 | 第24-27页 |
·福州市经济发展现状 | 第27-31页 |
·福州市社会发展现状 | 第31-33页 |
·福州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结构的确立 | 第33页 |
·福州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的筛选方法 | 第33-34页 |
·福州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结构 | 第34-42页 |
·资源与环境可持续性指标 | 第38-39页 |
·经济可持续性指标 | 第39-40页 |
·社会可持续性指标 | 第40-42页 |
3. 福州市1996-2005年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 第42-75页 |
·福州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依据 | 第42-52页 |
·指标原始数据的预处理 | 第42-44页 |
·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相结合确定各指标权重 | 第44-48页 |
·多目标线性加权综合计算资源与环境、经济、社会三个领域层的可持续指数 | 第48-49页 |
·通过设计水平指数、发展指数和协调指数衡量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和特征 | 第49-52页 |
·福州市1996-2005年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实证研究 | 第52-75页 |
·对福州市1996-2005年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各要素缺失数据的处理 | 第52-55页 |
·用隶属函数对指标体系各要素原始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 | 第55-58页 |
·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相结合确定各指标权重 | 第58-64页 |
·综合计算福州市1996-2005年资源与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指数 | 第64-66页 |
·衡量福州市1996-2005年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和特征 | 第66-67页 |
·福州市1996-2005年发展状态综合评价结论 | 第67-69页 |
·福州市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69-75页 |
4. 福州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 第75-87页 |
·资源与环境方面 | 第75-78页 |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 第75-76页 |
·推进生态环境建设 | 第76-77页 |
·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建设的保障机制 | 第77-78页 |
·经济方面 | 第78-84页 |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 第78-79页 |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 第79-80页 |
·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 | 第80-82页 |
·全面提升服务业水平 | 第82-83页 |
·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 第83-84页 |
·社会方面 | 第84-87页 |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科教兴市 | 第84-85页 |
·发展医疗卫生及体育事业,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 第85页 |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 第85-86页 |
·扩大就业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 第86-87页 |
5. 本文结论与讨论 | 第87-90页 |
·主要结论 | 第87页 |
·讨论 | 第87-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103页 |
致谢 | 第103页 |